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今年入汛以来,毗河管理处坚决贯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始终坚持 “以防为主、以练为基、以战为实” 工作思路,紧盯防汛关键节点、直击应急薄弱环节,统筹谋划部署、精准调度施策,在风险管控、预警响应、物资保障、现场处置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实现“汛期零险情、旱期保供水”。
一、强化组织统筹,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一)压实责任链条,筑牢“全员防汛”组织根基。汛前谋划、汛中攻坚、汛后总结,召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部署会5次,研究制定《毗河管理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方案》,明确水库调度、渠道巡查、应急抢险等岗位职责,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快速响应链。
(二)细化责任清单,推动“闭环管理”落地见效。以 “责任清单化、措施具体化、标准流程化”为核心原则,建立防汛工作台账,对水库、重要闸房、渡槽、渠道等薄弱点位,实施“一点一案、一人一责”管理,做到每一项任务“看得见进度、理得清责任、抓得实成效”。
(三)严格制度执行,强化“常态备汛”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带班+ 24小时专人值守”制度、“汛前汛中汛后”责任检查机制,结合 “每日巡查、每周调度、每月分析” 常态工作模式,全年开展值班监督检查300余次,实现“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二、优化调度运维,实现水旱防御供水保障的双赢目标
(一)精准调度水资源,保障重点供水需求。结合灌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赛事保障的需求,优化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2025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单轮向灌区输水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创工程投运以来单轮输水量新高;三黄支渠首次向资中县黄板桥水库供水500余万立方米,缓解当地农业灌溉缺水问题;在成都世运会期间,精准调度水量1503万立方米,保障赛事场馆、世运村等重点区域供水,实现“赛事供水零差错”。
(二)快速响应旱情,守护秋粮丰收。7月以来,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加之农作物播种时间错峰,龙泉山灌区高标准农田出现严重旱情,5.6万亩水稻秧苗因缺水生长受阻,秋粮生产面临威胁。毗河管理处迅速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协调解决灌区乡镇用水矛盾,7月8日至7月25 日,向龙泉山灌区抗旱应急输水1500余万立方米,及时缓解12处高标准农田旱情,为秋粮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调控水位,平衡防洪与用水。遵循“蓄泄兼筹”原则,严格把控超汛限水库水位、超警渠段水位运行情况。在多次强降雨过程中,精准抓住泄洪时机,提闸泄洪200余万立方米,有效削减洪峰,成功应对灌区2次强降雨引发的流域洪水,确保龙泉山灌区及下游区域安稳度汛,实现 “防洪安全有保障、水资源利用高效化” 。
三、聚焦隐患整治,打造全面覆盖分级管控的风险闭环
(一)全域排查摸底,掌握“风险底数”。坚持“汛前拉网查、汛中重点查、汛后回头查”,对水库大坝、渠道边坡、闸站设备等关键部位开展专项大检查10余次,发现风险隐患23个,制定“一隐患一整改清单”,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准”。
(二)重点攻坚整治,破解“老大难”问题。聚焦影响防汛安全的水毁修复、应急抢险等“绊脚石”“卡脖子”问题,投入整改资金60余万元,实施应急抢险工程5处,为防汛抗旱工作筑牢坚实硬件基础。
(三)动态管控风险,杜绝“问题反弹”。推进水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结合天气变化、水位波动等情况实时调整风险等级,杜绝“整改一次、复发多次”。
四、夯实处突能力,构建有备无患能打胜仗的保障体系
(一)科学储备物资,做到“有备无患”。遵循“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物资保障理念,按照“品种齐全、储量充分、布局合理、调度顺畅”原则,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在3个基层管理站点设立物资储备仓,投入10万余元补充储备编织袋、应急照明灯等防汛物资,应急保障准备充分。
(二)完善预案体系,明确“作战指南”。修订毗河灌区防汛抗旱、张家岩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等应急预案和水库调度规程、汛期运用调度计划,制定发放防汛抗旱工作手册和值班值守“明白卡”50余册,实现 “人人懂职责、事事有规范”。
(三)强化队伍建设,锻造“实战铁军”。落实抢险队伍5支,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以及水旱灾害防御、应急疏散演练等5次,持续增强应急处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