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综合资讯

通济堰灌区推动构建“三位一体”水文化工作格局

来源: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7:49

近年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文化挖掘展示、协同联动发展文物活化利用四大举措构建水文化保护、利用和发展格局,助力蜀水文化传播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品牌建设。

一、聚焦顶层设计,推动强基固本

编制通济堰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与现代化改造方案,明确发展路径。把握政策机遇,将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示范工程纳入2025重点任务。开展水利遗产普查,建成水情教育基地,升级陈列室并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推进渠首环境整治,增设标识系统,初步实现遗产保护标准化。

二、突出文化传播,促进多维发力

学术成果丰硕在核心期刊发表《从一张旧照片看古代水渠如何穿越江河》等论文,制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专题片。搭建交流平台组织跨区域考察学习交流2次,接待政府部门、高校等调研30余批次。深化宣传推广,依托视界都江堰新媒体平台,策划通济堰文化传播,累计获媒体报道超100次,其中2022年世遗成功申报信息被70余家媒体转载。

三、强化协同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联合4区县签署水利保护公益诉讼合作协议,促成通济堰水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2024年度全国“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同服务保障国家水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之首。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以端午节赛龙舟、国际赛艇挑战赛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联合宣传。同时,积极探索联动建设“修觉山+通济堰”山水风光文化带,尝试规划打造水农文旅示范走廊。

四、盘活存量文物,创新活化利用

积极启动铁壁筒、古碑刻等珍贵文物评级工作,筹备建设综合性水情教育馆。同时,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组织召开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专题座谈会,协同新津区文体旅局、水务局、地志办、档案馆、文保中心等单位建言献策,明确未来将从深化水利遗产挖掘、文化研究及创新传播、推动文旅融合、推进文物评级四方面发力,努力打造水农文旅示范带,持续提升通济堰水文化在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