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四川省长葫灌区运管中心 党委书记、主任 罗 巍
水利工程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自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建设以来,为系统化、精准化、前置化筑牢安全防线提供了科学路径和有力抓手,破解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各类热点难点问题,构建了全链条、闭环式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风险查找机制——安全防线的“探照灯”
风险查找是安全管理的起点。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涵盖大坝、闸门、输水渠道等复杂设施,且长期受水流冲刷、地质变化、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动态性特征。我们采取人工定期巡检、运用无人机巡查、安全自动化监测等手段,聚焦工程安全、设备状态、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及管理漏洞等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全方位辨识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清单,实现“一工程一清单”。
二、风险研判机制——安全防线的“分析仪”
风险研判是精准施策的前提。推行“定性+定量”的研判机制。在定性层面,依据《水库工程运行重大危险源清单》《水闸工程运行重大危险源清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清单》等,直接判定重大危险源。在定量层面,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矩阵法(LS)等方法对构(建)筑物结构破坏、变形、坍塌,金属结构磨损、锈蚀,设备设施损坏、功能失效,作业活动违章操作等风险进行量化打分,确定风险等级,为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预警机制——安全防线的“警报器”
预警是风险管控的关键。早期预警依赖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存在发现不及时、覆盖不全等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十四五”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国债项目,建立长葫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对水位、流量、渗流、应力等关键指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设定预警阈值,实现自动预警功能,有效避免灾害发生。
四、风险防范机制——安全防线的“加固盾”
风险防范的核心在于从源头消除隐患。我们从制度、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针对闸门启闭、检修、有限空间作业等环节,制定“一步一规”操作流程,杜绝“经验主义”和“习惯性违章”;采用除险加固、安装防护设施设备、封闭、隔离等技术措施,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落实管控责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风险公告栏、重大风险警示牌,制作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岗位风险告知卡;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实现闭环管理。
五、风险处置机制——安全防线的“应急队”
风险处置是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着力构建“预案+演练+保障”三位一体应急体系。结合工程实际制定覆盖各类风险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处置流程和通讯联络方式等;模拟船只冲撞大坝、闸房停电、渠道垮塌、火灾等场景开展实战演练,检验与地方政府联动机制、抢险队伍的物资调配、人员疏散、应急处突及协作能力。通过演练,总结经验,针对薄弱环节,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保障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并定期开展检查和维护,确保物资处于有效、可靠状态。
六、风险责任机制——安全防线的“压舱石”
责任机制是终极保障。我们实行“责任清单+考核问责”,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度,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岗位履职、日常安全工作及安全隐患排查“四张清单”,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带队检查在建项目、每季度带队检查水库及渠道工程运行情况、每季度组织召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组织并参加安全培训等,带头履职尽责,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氛围。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将“六项机制”建设纳入考核核心内容,与绩效、评先评优挂钩,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严肃问责。
“六项机制”以系统性思维贯穿水利工程管理全周期,如同六道安全防线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当查找更敏锐、研判更科学、预警更迅速、防范更有力、处置更高效、责任更清晰时,水利工程的安全防线才能真正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成为保障国计民生的钢铁长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