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水利要闻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侧记

来源:信息中心时间:2025年11月10日 18:03

立冬时节,雅安市天全县喇叭河彩林斑斓,旌旗猎猎。

11月7日9时许,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二郎山脚下举行。这项四川人民期盼数十年的重大水利工程,终于从设计图纸走向现实。

工程输水线路示意图

在巴蜀大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宏大棋盘上,引大济岷工程作为破解成都平原经济区缺水瓶颈、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性工程,自构想萌发之日起,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一条水脉联古通今。从都江堰润泽天府到引大济岷“双源共济”,川人治水的智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

当所有目光聚焦工程建设启动之际,一群默默为工程前期工作接续奋斗的水利人也赢得了四川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他们所推进的前期工作历程,犹如一场分秒必争、攻坚克难的战役,充满了历史使命感与紧迫感!

高位推动,擘画战略蓝图

引大济岷工程不是突然落笔的篇章。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就首次提出从川西北引水到四川盆地的设想。后经我省相关单位多次研究论证,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引大渡河水补济岷江的方案。

作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骨干水网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利部将其作为国家“两重”项目标志性水利工程重点推进,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

自2019年规划编制启动,到2021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再到2022年写入省委全会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加速推进,引大济岷工程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每一步推进都彰显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势下省委、省政府破解成都平原经济区水瓶颈的坚定决心。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多次向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不断凝聚起全省上下合力攻坚的磅礴力量。省政府成立由常务副省长和分管水利工作副省长任双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印发《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构建了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推进格局。2021年以来,省领导主持召开5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实行“周调度、日研判”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2025年10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标志着前期工作取得关键突破。在11月7日的建设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王晓晖亲自宣布工程建设启动,省长施小琳、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发出了以终为始,建设现代水网标杆工程的动员令。

集中攻坚,诠释使命担当

工程前期千头万绪、环环相扣,高效的指挥执行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引大济岷工程自2019年启动工程规划编制。2021年,水利厅成立引大济岷工程推进工作指挥部。水利厅党组以超常决心、超常举措、超常力度高位推进,厅主要领导坚持每日过问、每周调度,和分管领导先后36次带队赴京对接工作。指挥部直击难点、堵点,和时间赛跑,全力确保问题不过夜、进度不延迟。

特别是2024年以来,项目审批节奏再度提速。水利厅举全厅之力攻坚克难、接续奋战,厅党组书记、厅长董里带头,全体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助力攻坚,切实把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工程作为落实“三个服务”工作理念和“四个并施”工作路径,惠民为民的务实举措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与此同时,一支20余人的骨干力量集结成“攻坚铁军”与国家相关部委保持常态化“蹲点式”沟通,随时准备着落实每一个审批环节的要求。

在立冬时节蓄势待发的时刻,设计团队2022年的“百日攻坚”抢时间的画面历历在目。160余名承担主体设计任务的技术团队开展了3次集中设计,仅首次集中会战就完成设计报告9000余页、图纸3000余张;四川水发设计公司水资源规划中心引大济岷项目组,先后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和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可研团队集中攻坚

“我们用44天的时间集中攻坚奋战,高质量交出了第一版可行性研究报告,实现了最难的从‘0’到‘1’的跨越,为工程后续推进打好了基础。”据四川省水发集团设计公司引大济岷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李智渊介绍,无数个灯火通明的深夜里,键盘敲击声与图纸翻卷声此起彼伏,“白加黑”、“5+2”是设计阶段的真实写照。

勘察队员们扛着七八十斤的仪器翻越二郎山的情景同样让人动容。在勘探作业中,勘探团队完成了870多个钻孔,勘探深度累计达6.5万米,相当于7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测绘队员创新测绘方法,完成测绘成图10813.3平方公里;移民人员用脚步丈量大地,完成3市11县区实物调查。这支“水利铁军”以毫米级的计较追求设计完美,攻克了数十项技术难题,为后续部委审查和精准报批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工程踏勘

水润天府,绘就兴旺画卷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引大济岷工程的供水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国家水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将一举改变四川水资源配置格局。而放眼全省,随着引大济岷工程的建设启动,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将加速形成。

这项惠及3413万人口的世纪工程,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42亿斤,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筑牢根基。


工程受益范围

工程建成后,将与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水网体系,结束成都平原依赖“单一水源”的历史,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注入稳定且强劲的“水动能”。预计可支撑区域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提供稳定水源。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凝聚了无数水利人的智慧和汗水,随着建设动员大会的顺利召开,工程将进入划时代的崭新阶段,这是水利人向全川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未来,通过引大济岷,大渡河与岷江将实现跨流域的历史性“握手”。届时,大渡河的清流沿着261公里的输水线路奔涌而至,当两条江河的浪花相融的那一刻,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冲刷”出另一片新的发展天地,也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一幅水安澜、产兴旺、民富足的崭新画卷已徐徐铺开!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72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24小时) (非汛期) 028-86935267(24小时)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