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专题报道 > 河长制 > 各地动态

广安市积极探索创新河湖长制工作举措 努力实现河湖长制“有名有实”

来源:省河湖局时间:2019年12月17日 11:27

近年来,广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用双脚丈量河流”行动,在治水路上,积极探索创新河湖长制工作举措,高效推进河湖治理与管理保护,努力实现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目前,渠江、嘉陵江、御临河、大洪河出川断面(出广安境)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93.7%,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建立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管在全省率先出台《广安市河长制工作日常考核负面清单三十条》,河长制办公室及河长联系单位督查人员开展每季度1次明察和若干次暗访“1+N”常态化督查,发现负面清单情形的,督查人员现场开具“问题交办单”,明确整改事项和时限要求,并当日交办,现场扣分。负面清单管理实行百分制和倒扣分制,年终得分按40%比例计入河长制年度绩效考核,高压推动、重点推动、规范推动全市河长制工作。

二是完善涉水法规,严格依法治水今年3月,颁布实施全省首个针对污水处理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广安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同时,在涉及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广安市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条例》中引入河长制工作要求。这2个涉水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依法治水提供法制保障。今年以来,查处涉水违法案件总数51件,取缔违禁渔具623件/9990米,行政处罚案件42起,行政处罚49人次,司法移送案件10件,行政或刑事拘留17人,罚款25万元严格推进依法治水。

三是创新管护模式,强化源头治污创新构建“N个项目支撑”的河湖管护模式将辖区1市2区3县108个乡镇115个治水项目,形成近30亿元的PPP项目,通过招标,交由中国水环境集团统一打捆包装,开创了国内唯一区域性、跨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先河,PPP项目成功纳入四川省PPP示范项目、财政部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资金短缺和专业营运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PPP项目完成投资近16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站)85座,改造乡镇污水处理站4座,并建成115条、总长达210公里的污水管网,正在建设(改造)乡镇污水处理站3座。建成全省首座地埋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广安市污水处理厂,应用多项国内外新技术,治理污水,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一级A标准。

四是创建五大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小流域河流监测机制。40条县级河流开展水质监测,全面掌握河湖水质状况,进行水质监测评价,水质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河长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县级河流共设置监测断面71个,已开展2次季度性监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性监测机制。对全市所有城市、乡镇、新农村污水处理厂按季开展监督性监测,倒逼各区市县、园区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站)的管理,提高厂(站)达标排放率;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检测信息共享及发布机制坚持“定时收集、实时共享”原则,按月发布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检测信息,对日供水规模达到一百立方米或者供水人口一千人以上的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取水水源地,实行从源头到用户全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建立河湖长制举报机制整合“12345”“12369”“2666567”举报热线和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力量,联合联动严查重处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调动社会监督和群众力量参与水环境治理;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广安市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明确在市级河流实行生态补偿,全市40条县级河流设71个断面,实行一月一次水质监测,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累计补偿资金共计1252万元,并将结果报市绩效部门纳入对各区市县、园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

五是探索校地合作,打造研培基地广安市政府与百年名校河海大学全面开校地合作,在小平干部学院设立“河海大学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广安)”、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建立“河海大学德育教育基地”、授予广安市水务局“河海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牌子,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战略咨询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力求把广安打造成全国河长制研究与培训基地。今年以来,广安市与河海大学共同启动了“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暨河(湖)长制宣传活动,组织2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15名河海学子赴广安实训,开办2期河长制培训班,培训河长近300人次。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