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保障。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民族地区和山区实际,聚焦农村供水工程“管得好”更要“管长效”目标,于近期出台《马边彝族自治县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机制优化与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系统优化管理机制,持续提升保障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特点的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新路径。
一、坚持高位推动,构建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
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全面压实各方责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农村饮水安全补短提升工作、协调优化体制机制问题20余次,切实解决临时性难点问题13个。二是明确管理责任。修订完善《马边彝族自治县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指导责任和属地乡镇管理主体责任,形成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专业”的分级管理格局。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将水费催收、日常管护、水质达标等情况纳入乡镇、村(社区)目标绩效考核,与相关经费分配挂钩,建立由公司、镇村、用户参与的三方考核机制,倒逼管护责任落实。
二、坚持分类施策,补齐工程管理的短板弱项
针对高山地区、场镇、分散农户等不同情况,以及工程设施老化、管护水平不一等突出问题,采取差异化措施,精准发力。一是大力实施工程补短。全覆盖开展农村供水工程隐患和运行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排查4轮,对184处供水工程分批次、分步骤进行更新改造,切实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分类创新管理模式。20处千人以上工程推行“国企直管”模式,由县自来水公司统一运营、维护和收费;340处千人以下百人以上工程探索“企业+村集体”“委托管理”“村集体自管”等多种模式,由乡镇履行主体责任;313处百人以下工程则以村民“自治管理”为主,县乡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分类管理有效确保各类工程有人管、管得好。三是强化水质安全保障。严格落实供水单位自检和卫健部门每年2轮水质监测制度,加快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日常巡查和水质监测频次,从源头到龙头保证水质达标。
三、坚持机制创新,健全长效稳定的资金保障
坚持“谁受益、谁付费”的管理理念,着力破解管护资金短缺难题,推动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一是全面推行有偿用水。严格执行水费收取制度,结合实际情况按计量收费和非计量收费收取,培养用户付费意识。二是规范水费收缴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明确水费收取标准和方式,水费收入全部存入指定对公账户或村集体账户。合理使用水费收入,优先用于管护人员工资、日常维修、药剂购置等,大型维修报县级统筹解决。三是拓宽资金保障渠道。以水费收入为主导,以合理水价机制保障日常管护成本;以财政预算为补充,按供水规模纳入年度预算;积极申请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创新申报专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四、坚持监督服务,筑牢安全优质的供水防线
始终将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强化全链条监管和优质服务。一是完善应急机制。指导完善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6个,新配备大功率应急水泵3台套,储备送水车20余台,定期开展演练,全面提升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设立监督举报和服务热线,畅通群众参与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以来,移送案件线索5条,县纪委监委立案5件。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广泛开展饮水安全知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提高群众节水惜水、有偿用水和参与监督的意识,积极构建政府、社会、用户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马边彝族自治县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机制改革,狠抓各项任务落实,不断提升运营管护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确保全县农村居民长期稳定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供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