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内江市围绕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问题持续深化集中整治,通过高位推动、全域排查、标本兼治等系列举措,有效破解群众身边的饮水痛点、难点,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一、高位统筹聚合力,责任链条无缝衔接。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内江市始终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牢抓实。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研究,出台《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建设“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先行区实施方案》,明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等核心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两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分管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督导,推动工作落细落实。市纪委监委主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水利、卫健、疾控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多次上门指导破解整治难题;市水利局牵头成立由17名骨干组成的工作专班,下设4个专项工作组,建立分片包县制度,并联合发改、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构建信息共享、联动执法格局,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纪委监委监督、水利牵头抓总、部门协同发力”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全域排查抓整改,靶向破解群众愁盼。既要拉网式找问题,更要闭环式改到位。内江市以“拉网式排查+销号式整改”为抓手,聚焦责任落实、设施设备、水价收缴等关键环节,截至8月底,排查集中供水工程37处,发现问题61个。充分发挥基层管水员作用,组织动员乡镇、村(社)排查分散供水工程4.5万余处。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清单制+责任制”整改台账,明确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实行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55个,整改率达90.2%,直接受益群众53.05万人。同时,建立“水利首次研判+纪检二次研判”机制,深挖问题线索6条,其中纪检部门立案调查1条,推动“整改一个、规范一片”。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整治成效的“试金石”,今年累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96个,市级农村供水监督服务平台、水利部12314平台收到的投诉量同比分别下降50%,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标本兼治建长效,供水保障提质升级。不仅要解当下之困,更要谋长久之策。内江市从基础建设、制度完善、体制改革三方面发力,推动农村供水从“治标”向“治本”转变。在基础建设上,通过银行贷款、地方专项债等筹集资金23.33亿元,争取到位上级资金1.5亿元,今年已完成农村供水投资5.24亿元。全域推进乡村水务县建设,新完工项目2处,4处水厂扩建项目加速推进,新改建供水管网355公里,新增和改善自来水人口67.33万人。在制度建设上,市本级印发行业管理通知2份、配套方案2个,指导各县(市、区)制定机制文件5个;联合多部门出台水质联合监测、水电气收费联合检查等机制,开展两轮水质专项整治,下发提醒函4份,检查供水企业21家,实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体制改革上,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各县(市、区)组建农村供水国有平台公司,整合并购乡镇水厂,推动投、建、运、管一体化。目前,全市村镇水厂由61个减少至37个,转供水企业由38家减至22家,县域统管率达100%,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89.11%;同时实现千吨万人规模工程标准化管理全覆盖,以体制机制创新筑牢长效保障。
四、民生实事早落地,饮水惠民“加速跑”。在集中整治的同时,内江全力推进农村供水民生实事落地见效。针对承担的推进第四批“乡村水务建设县”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度达95%,拨付资金2500万元,拨付进度73%,提前完成节点任务。其中,资中县铁佛水厂扩建工程作为第四批“乡村水务建设县”重点项目,目前预沉池、沉淀池等主要构筑物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厂区绿化,受益人口约10万人,预计9月底全面建成通水,将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村群众的饮水质量。
下一步,内江市将持续对标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更实举措深化整治成效,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满意水”,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