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地方水事

从水文蓝图到民心答卷——我的驻村帮扶“身份蜕变”之路

来源: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7:13

遂宁水文中心派驻南充市营山县七里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赵阳

我叫赵阳,现任营山县七里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从水文一线到基层前沿,从机关案牍到山野阡陌,从技术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实践,当青春与基层相遇,奋斗便成为最动人的时代注脚。2024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下,我怀揣着对乡村热土的深厚情感与为百姓谋幸福的赤诚之心,肩负组织的信任与嘱托,奔赴营山县柏林乡七里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我开启了扎根基层、逐梦振兴的崭新篇章。

初到七里村:怀揣着蓝图

“喂,赵书记您好,我是柏林乡党委副书记。这次你们被分派到本乡七里村帮扶,欢迎来我们这儿!”电话挂断的瞬间,我知道了这就是我即将奔赴的“战场”。

出发前,连续几天伏在电脑前,用ArcGIS绘制七里村的地理信息全图:蓝色线条标注着蜿蜒的河流,紫色图钉定位着散落的山坪塘,粉色区域展现着成片的耕地……每一个信息都承载着“改变乡村面貌”的憧憬。怀揣着乡村振兴的初心,我和我的战友周敬宗一起踏上了前往营山县柏林乡的路。车窗外山高路远,手中的蓝图却似一团火,把前路照得透亮。

然而,与村干部的第一次座谈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劳动力不足的山坳,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更别提特色农产品,就连最基本的水利设施,也多是“晴天漏雨、雨天积水”的“老物件”……问题像山雾般弥漫开来,先前的豪情被现实压得沉甸甸的。我和“战友”周敬宗站在村委会的大门口,望着成片的大山,只能互相拍着肩膀打气:“难就难呗,咱们一件一件啃。”

我们决定从“小切口”入手,发挥水文专业优势,开展水质监测、上门入户熟悉民情、搭载村民乘车赶集、邀请农业专家讲授种植课程、解决邻里纠纷……

随着一件件“小事”被解决,我心中的迷茫渐渐被踏实感取代,原来乡村振兴不必总想着“干大事”,能把每一件“小事”办进乡亲们心坎里,就是最好的开始。如今再看七里村的山,不再是阻碍前路的屏障,而是孕育希望的脊梁。

屏幕里的村事:从指尖服务到民心相通

,老党员李大爷顶着烈日匆匆找到我:“赵书记,快帮我看看这手机,医保缴费咋老是操作不起?征缴期好像快截止了,还来得及不?”我在村工作例会上提起这件事,队员周敬宗当即提议:“咱们不如建个村级公众号!让老百姓能远程缴费,省得大热天来回折腾。”老支书却面露难色:“这法子是好,咱乡这么偏远,开票还得跑县城。那建公众号要不要花钱啊?”我沉吟片刻:“工作队有软件设计专业的队员,数据库也可以架设到县医保中心,我去协调!”

一个月后,七里村专属公众号正式上线。除了医保缴费功能,我们还增设了村情简介、干部联系方式、村务公示公告等模块。借着防返贫监测入户走访的机会,我们挨家挨户教村民如何操作使用。“赵书记,你们这公众号太实用了!村里发通知再也不用我们社长挨家跑,大家点开手机就晓得了!”4社的伍社长攥着手机,兴奋地说到。

新居暖夕阳:从危房隐患到笑靥绽放

派出单位领导班子来村开展调研工作,反复叮嘱:“务必守牢安全底线,尤其要防范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引发的住房安全事故。”我们随即梳理脱贫攻坚期间“三保障”房屋整改档案,结合逐户踏勘情况,将四社成清国家列为危房改造重点对象,计划实施房屋加固与电路改造。

耳聋腿疾的成大爷与患严重眼疾的邱婆婆,养子远在重庆荣昌打工,儿媳患癌、孙子摔断腿的接连变故,让这个家庭早已无力顾及老人住所安全。走进老人家中,眼前景象令人揪心:自制竹篾楼已出现严重倾斜,裸露的电线像蛛网般缠绕,木梁上积着厚厚的黑灰,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我心头一紧:“这要是遇上火灾或者地质灾害,两位老人可怎么逃生!”

我们连夜向单位汇报情况,领导当即拍板:“全力支持!尽快拿出方案,专款专用,质量全程把关!”施工队进场后,我们全程跟进材料验收、结构加固、电路重排等关键环节。六月中旬竣工那天,看着亮堂的LED灯和稳固的房屋结构,邱婆婆摸索着墙壁笑出了泪花。不经意间看到了村支书在“腾讯为村”公众号上留下的感谢信,以及村社干部们赞成的言语。那一刻,所有的奔波劳碌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满足。

惠民路连心桥:从泥泞小道到情暖万家

“要想富,先修路哟!”三社黄社长脸上满是愁云,蹲在村委会门口直叹气:“赵书记,我们社那条路恼火哟,一下雨就成‘水泥路’——水和泥混一块儿,年轻人过年都嫌麻烦不想回来!”我拍着老社长的肩膀安抚道:“会好起来的!”心里默默盘算着这件事。随后,我便与村干部仔细沟通情况,编制了详细的道路状况报告,并积极向营山县交运局汇报争取支持。

项目批下来那天,我们当即成立项目专班,把施工图纸摊在桌上教授村干部识读:“这段水稳层设计厚度40公分,路宽3.2米,误差要控制在千分之八以内!”施工队进场后,我们每天戴着安全帽泡在工地,从级配碎石基层到水泥混凝土面层全程盯着。遇上包工头李总,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磨”:“李总,隔壁社还有几个坑洼点,你这材料人工都现成的,帮忙顺手补了嘛?当做个好事!”

两年间,两条总长5.1公里的水泥路蜿蜒进村,惠及本村五个社的村民通勤。大家出门再也不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了。

抗旱井润民心:从靠天吃饭到水畅人和

七里村地处上山区,既无河流水系,也无水库工程,仅靠水井、山坪塘供给生活、生产用水,俗称的“靠天吃饭”。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七里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水是农业的命脉!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工作队提前谋划准备:一方面搜集本地区降雨历史系列资料展开分析,另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勘察山坪塘蓄水现状,核算耕地需水量,并与村干部共同制定了本村的抗旱应急预案。

   今年春季以来,当地降雨持续偏少,为夏旱埋下隐患,导致夏季用水形势异常严峻,村民的饮水都成了难题。此时,前期制定的预案派上了大用场。我们迅速行动,一方面为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村民送水上门,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通过绘制旱情分布图,全面掌握各社旱情,并据此向上级部门汇报沟通,成功争取到抗旱应急井指标。

由于钻井施工位置选择得当,这口应急井出水量十分丰沛,足以保障全村村民的饮水需求。钻井工程完工后,工作队立即利用抽水泵、水桶等设备搭建起临时供水设施,协助村民抽水运水。然而,需水农户众多,人手有限的问题随之凸显。关键时刻,由我牵头,立即号召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里的党员们也积极响应,纷纷投入到运水工作中,挥汗如雨地帮助村民。

当村民们接到一桶桶清澈的井水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纷纷称赞道:“这么热的天,真是辛苦你们了!遇到困难,还得靠共产党啊!”

节日慰问送温暖,浓浓情意暖人心

派出单位主要领导在指导驻村帮扶工作时,时常鼓舞我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心为上。要多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不在于钱的多少,在于情的真切。”我们寻求单位和爱心企业支持,分别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气对老党员、困难农户开展了多次慰问活动。村民们时常在说:“开展这些慰问是有意义的,意味着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挂念着我们,是在鼓励我们越来越好。”村民们质朴的语言,既是认可我们的工作,也在鼓舞着我们。

结语:

驻村帮扶,是一场从“云端规划”到“泥土芬芳”的扎根之旅,也是一次从“局外人观察”到“主人翁担当”的蜕变历程。其间交织着初到时的迷茫与实践中的坚定,探索中的挫败与突破后的成就,最终沉淀为对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赤诚、对初心的坚守。这是一段但凡经历过,就终生难忘,并会持续受益的宝贵财富。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