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桐花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刘国立
盛夏的桐花村,蝉鸣声声交织着泥土的芬芳。案头的驻村日志翻到第365页,当墨迹未干的“2025年7月31日”下方记录下“刘家孙子会唤叔叔了”的温暖瞬间,我的心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澄澈与澎湃。回首驻守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桐花村的这一年,我深深感受到:这绝非简单的岗位轮换或任务派遣,而是组织赋予的一场锤炼党性的深刻洗礼,是一次在火热实践中践行初心、增长才干的宝贵机遇。这份组织赋予的宝贵机遇,让我在最基层的沃土中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也在与群众同频共振中完成了精神的蜕变。
犹记得初抵桐花村时,面对青山绿水的壮美与基层治理的复杂交织,心中既有组织的信任,也难免忐忑不安与本领恐慌。村支书黄书记那句“驻村不是‘镀金’,是要把党章里的‘为人民服务’写在群众的田埂上、灶台边、心尖上”的谆谆教诲,如晨钟暮鼓,敲醒了我。作为一名外地人,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书本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知,在如何“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边”的现实考题前,显得如此单薄。我未曾预料,正是在这偏远山乡,在应对地灾转移的紧迫、解决饮水难题的攻坚、服务老人生活的点滴中,我才真正触摸到“为人民服务”那最滚烫、最本真的温度。每一次仰望村部墙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标语,都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驻村征途,正是组织为我们这些青年干部铺设的、检验入党初心的“试金石”,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的“磨刀石”,更是我们躬身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伟业的“主战场”。
第一关:地灾转移里的“民生账”
六月的雨来得急。县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应急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提示,随后,乡政府通知群众转移。去年,转移选在村部的党群服务中心,我们把会议室的长桌拼起来,铺上乡上领取的凉席,可第二天清晨,张阿姨揉着腰直叹气:“年纪大了,我这老腰快断喽。”其他村民也七嘴八舌:“都是老年人,冷不丁睡地上,吃不消?”我蹲在走廊里数地上的凉席数量,突然意识到:转移不是“完成任务”,是要让群众“转得安心、住得舒心”。
我和村两委向乡党委汇报情况。黄书记拍着我肩膀说:“群众的事等不得,折叠床明天就到!”可第二天看着堆在院角的40张床,我又犯难了——党群服务中心就两间大教室,40张床一摆,过道只剩半尺宽,老人起夜都得侧着身子挪。更麻烦的是,还有17户老人行动不便,这么挤着,万一摔着了可如何是好!
“要不看看村南头那个闲置的白酒包装厂?”廖德先副主任提议道。那厂房闲置几年了,空间大。我和村上合计两层能放100多张折叠床。乡领导听说后当场拍板:“群众的安危等不得,交投公司那边我来协调!”立刻对接县上交投公司,当天就签了临时使用协议。
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买折叠床走采购程序要一个月,可群众的腰已经疼得睡不着了。和村两委商议后先垫资金购买折叠床并把水电接通,安装吊扇。三天后的转移看着群众躺在折叠床上,张阿姨拉着我的手说:“小刘啊,有床比躺地上好太多!”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用“马上就办”的速度传递“人民至上”的温度。
而我和其他村干部轮流在安置点值班,晚上每隔两小时查一次房——不为别的,就想在确保群众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加舒适、舒心。
第二关:找水路上的“生死状”
如果说地灾转移是“守人”,那找水就是“守命”。今年六月,持续干旱让桐花的山泉水源头缩成一根细流,800多口人的喝水问题成了大难!
我和村组干部被派往深山里找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对面山上沙坪镇太坪村发现一股清冽的水流,经单位水质检验,水质检测显示——达标!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新的难题又来了:村里没有资金。黄书记提议“先垫钱买材料,党员群众投工投产,咱们拼了!”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写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解决!”
经过两天的辛苦奋战,终于把水引到桐花,解决了桐花长时间旱季缺水的困扰。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这不是口号,是去山上寻找水源的坚毅,是垫付资金的甘愿,是和群众一起共患难的决心!
第三关:从“外省人”到“自家人”
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村里的老人。82岁的刘奶奶没上过学,社保认证总记不住流程,于是,我就经常去她家,陪她坐在门槛上,举着手机一步步操作;75岁的廖大爷耳背,我就把政策写在纸上,确保政策传达到位;还有位大爷总拉着我的手说:“小刘啊,你和我闺女一般大,我闺女在城里忙,难为你大老远来管我们这些老骨头。”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把自己融入进村民的生活里,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把他们的需求放在心尖上。
这一年,我还帮自己联系的脱贫户申请了务工交通补助和五小到户的奖补。看着群众补贴到账的欣喜,突然想起刚驻村时,村部墙上挂的那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句话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踩进泥里,沾上露水;镶进心里,裹上血汗;刻在脑中,永不退缩才能真正读懂的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驻村一载,回顾过往,我未曾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深知,那简易的折叠床、黝黑的皮肤、村民目光中焕发的神采——皆是“民生无小事”的最生动诠释,亦是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的无声“入党申请书”。距离党员的标准我还有一定差距,但泥土和汗水的浸润,让我更加深刻感悟到“党性是俯下身的担当,服务是沉下心的坚持,真正“值得骄傲”之事,是把“小我”凝磨成微末之点,把“我们”绘就成广之圆”。服务乡村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给予与馈赠,而是脚踩泥土的共生与心贴心的共建,接下来的日子,我将继续前行,在田间地头播种耐心,在政策落实中磨砺担当,让“我们”的圆从一户一村延展,铺就成乡村美丽、村民幸福的壮阔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