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炎炎夏日,生机盎然。
走进绵竹市玉泉镇桂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动的亲水画卷:孩子们在清澈的映月泉中嬉戏打闹,水花四溅;岸边的竹林茶铺里,游客们品着用泉水冲泡的香茗,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远处,“云里小坐·玉泉里”自然餐厅的落地窗前,年轻人正对着窗外的绿野田园拍照打卡......这个今年7月8日刚刚试营业的文旅项目,迅速成为绵竹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日均游客量达8000余人。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乡村总是“傍水而建、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如何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绵竹市水利局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牵引,巧妙融合农业、文化与旅游元素,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探索出了一条“水利+”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水生态环境,更成为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展现了水利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多重价值。
水岸焕新:映月泉边的乡村振兴实践
桂花村的蜕变绝非偶然。玉泉镇泉水资源丰富,共有泉眼百余口,其中桂花村拥有50余口,映月泉位于三峡移民安置区,水源水质较优。绵竹市水利局投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180余万元,利用“水乡”美景,着力提档升级三峡移民安置区人居环境,实现“一口泉”撬动乡村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把移民安置区变成“网红打卡地”,让移民直接参与到农业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全过程,增加经济收入,奏响了新时代和美乡村蝶变曲。
深挖泉水资源,为的不仅仅是充分利用映月泉的天赐资源,更希望在移民后扶的关键时期,为移民群众铺设一条通往希望的桥梁。映月泉实现排洪沟和景观沟的结合,打造“泉水旅游”观光带,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旅游。
玉泉镇的实践体现了绵竹市“水利+”模式的精髓:资源盘活,将原本单一的农业灌溉水源转变为多元化的文旅资源;功能叠加,在保障水利功能的同时融入休闲、观光、体验等新功能;产业联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业态发展;共建共享,让当地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水系治理:从防洪排涝到幸福河湖的华丽转身
绵竹市的水利转型故事不仅发生在玉泉镇。位于新市镇的两河口村,因射水河、马尾河两河相聚而得名,过去曾饱受河道堵塞、垃圾漂浮的困扰。如今,这里已成为水清岸绿、鲜花盛开的美丽乡村典范。
两河口村的蜕变始于河湖管护“解放模式”的试点实施。绵竹市水利局在该村雷家堰整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项目和河湖项目资金,以提升风貌改造及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河湖功能衰退、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灌溉房风貌改造,新建景观路、人行桥,完善雷家堰护坡绿化,对沟渠加高、沟底硬化等。
改善水环境,做足水文章,两河口村以水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打造新消费场景,形成“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受益”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射水河流域,绵竹市水利局利用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的契机,有机融合沿河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及景观工程与周边环境及流域自身蕴含的特色水文化元素,串联起麓棠温泉、中国玫瑰谷、年俗村、年画村等景区景点,形成一幅农、水、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绿水观光画卷。
这种以水系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的方式,正是绵竹市“水利+”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
水脉联动:从单一治理到系统整合的绵竹智慧
绵竹市的水利项目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引爆”效应,关键在于其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不同于传统水利工程的单一功能导向,绵竹市水利局将水利建设放在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绵竹典型做法”。
白溪河村的转型发展充分展示了这种系统思维的力量。该村位于绵竹市西北沿山,地处龙门山余脉,是白溪河的发源地。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却难以发展旅游业。绵竹市水利局在该村实施了花果白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将自然景观和水土保持工程有机结合,修复山水面貌,改善农居环境,丰富旅游业态,水果种植1000余亩,走上了一条集观光、采摘、销售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道路。
同样体现绵竹系统思维的还有汉旺镇的吉祥谷麻柳坪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林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强化山、水、田、林、路、园、境的综合治理,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共赢。
水润绵竹,泽被乡野。从单一的水利工程到多元的文旅融合,从传统的防洪排涝到现代的亲水休闲,绵竹市正以水为媒,绘就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里,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是一处风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经济带,每一个泉眼都是一个文化符号。绵竹的实践表明,当水利遇上文旅,当工程融入生态,乡村振兴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