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凌晨三点的紧急集结
2025年6月24日凌晨3时,暴雨如注席卷城区。涪城区水利发展中心生态供水股工作群里的通知打破了深夜寂静:“全体人员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各段责任人立即启动雨情水情实时监测,视情做好开闸泄洪准备,巡查务必注意自身安全!”这条带着紧急指令的消息,瞬间凝聚起一支平均年龄超55岁的基层水利队伍的防汛合力,一场与暴雨的“时间赛跑”就此展开。
百年堰渠的雨夜“问诊”
雨幕中,57岁的马志军打着手电筒率先踏入涪翁堰巡查道。作为负责涪翁堰、翥鹤堰及龙西堰城郊段的老水利人,他布满老茧的手反复摩挲着1812年建成的涪翁堰闸门:“这三道闸门(进水闸、节制闸、泄洪闸)跟我打了30年交道,今晚得格外上心。”15.32公里长的翥鹤堰9座闸门(含6座泄洪闸)在他的检查下启闭灵活,33公里龙西堰城郊段渠道水流清澈,水位始终稳定在安全线内。
与此同时,51岁的唐强林蜷缩着身子钻进普明堰涵洞,用测温仪检测渠体温度变化;59岁的冯相海与55岁的仪爱民则蹚着及踝积水,在龙门青义段渠道每隔50米设置水位标记杆。4位老同志虽已鬓染霜华,却在暴雨中坚守各自责任段:马志军负责的百年古堰群经受住现代汛情考验,唐强林守护的普明堰运行状态良好,冯相海与仪爱民监测的龙门青义段水位始终处于安全阈值。
古今水利的守护传承
从建于乾隆年间的翥鹤堰到建于民国时期的龙西堰,这些穿越百年的水利工程如今仍肩负着绵阳市高新区、涪城区、经开区的生态供水、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三重使命。为守护好这些堰渠,4位老同志组成的这支“银发巡查队”采用“人工徒步巡查+数字化监测预警”双机制,即每2小时用老式水位尺记录数据,同步将监测结果录入智能防汛系统。在闸门处粘贴的手写巡查笔记与电子监控形成双重保障,这种“老经验+新技术”的结合,让百年堰渠在暴雨中始终保持安全运转。
基层担当的生动注脚
“闸门的精度关乎城市安全,渠道的安危系着万家灯火。”踩着泥泞查看闸体时,马志军感慨道。当市民在暴雨夜安睡时,“银发巡查队”的胶鞋已踏遍20余公里巡查路线:马志军的手电筒光束照亮翥鹤堰泄洪闸的每道接缝,唐强林的雨衣下藏着为普明堰定制的渗漏检测图纸,冯相海与仪爱民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30年防汛经验总结的“雨夜巡查口诀”。他们用浸透汗水的工作服、沾满淤泥的巡查笔记,在古堰与新城的时空交错中,筑起“人民至上”的防汛堤坝,这不仅是对水利遗产的保护性传承,更是老水利人以“一辈子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城市水安全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