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一、构建“三维联动+数字赋能”治理体系,筑牢河湖治理制度根基
河长联动共护碧水。内江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责任链条+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三维联动机制,市级34名河长示范引领,带动县镇村三级2158名河长累计巡河超3万次,处置问题315个。26个市级河长联系部门深入一线督导,民间“企业河长”“乡贤河长”等六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护河”的立体管护网络,推动河湖管护纵深发展。数字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河湖健康档案”,整合水文监测数据,实现沱江流域水质变化实时预警。推行“河长+无人机”巡河模式,覆盖沱江干流及34条支流,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100%达标,其中沱江出境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二、实施“水质攻坚+示范引领”双轨并进,打造河湖治理示范样板
水质提升攻坚突破瓶颈。开展“水体水质大提升行动”,结合各类暗访督查反馈问题,对流域河流1000米范围内开展污染源摸排,探索创新建立“两单一图”,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污染源管控组合拳,推动全域水质实现III类目标任务。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制定工作措施70条,预警提示100余次。示范工程引领全域治理。东兴区“引沱入松”工程入选水利部小型引调水示范工程,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惠及3个乡镇16万人。威远县四方村以“水美新村”建设为契机,整合河湖长制与乡村振兴,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宜居样板,获评全省十大典型案例。
三、培育“文化浸润+党建引领”治水动能,凝聚河湖保护精神力量
文化载体传播治水理念。创作短视频《一泓清水映初心》,以真实案例讲述河湖长故事,获全国水利系统二等奖。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行动,组织3000余名青年参与巡河护河,形成“治水、护水、节水”文化共识。党建引领凝聚治水合力。在防汛抗旱中建立“党员责任堤”,8000余名党员参与抗洪抢险,成功应对“7·13”超标准洪水,实现零伤亡。创新“党建+河湖长制”模式,设立党员示范岗,带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四、释放"生态红利+水美经济"多维效益,实现河湖治理共赢发展
生态效益转化为民生福祉。通过河湖治理带动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1.55%以上。资中县获批全省乡村水务建设县,隆昌市石盘滩灌区纳入水权水价改革试点,实现“治水”与“兴水”良性循环。治理成果助力发展大局。河湖环境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沱江生态廊道吸引文旅项目落地,沿岸建起了39处绿廊绿道、湿地公园,内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61平方米。“水美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创建省级水美新村30个、幸福河湖6条,打造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推进一批移民美丽家园和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建设。
内江市通过河湖长制实践,构建了“制度保障—系统治理—文化浸润—效益转化”的全链条模式,实现了从“管住水”到“用好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