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在涪江之畔,驻守着一群不穿戎装的“江河哨兵”。他们虽不持钢枪,却常年守护一方安澜,精准把握江河的每一次“呼吸”。当汛期的风雨喧嚣渐渐远去,他们坚守的身影愈发清晰——他们,就是绵阳水文人。

抢测洪水安装设备
夏季的暴雨突袭北川,白草河水位悄然上涨。白羊水文站的全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无声运转。绵阳水文中心水情值班员紧盯屏幕,十指翻飞,“水位超警戒水位0.5米,距保证水位0.5米,实时流量1730m3/s——数据持续传回中!”一道道预警信息发往各区县责任部门,抵达防汛指挥第一线。
依托于一张日益织密的水文监测“天网”,又一次险情被成功化解。近年来,绵阳水文中心持续推进站网升级,2022年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建4处水文站、3处水位站与2处雨量站;2024年“十四五”规划项目再添7处水文站与2处水位站,水文站网密度跃升至111km2/站,基本实现涪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全覆盖。
如今,无人机、无人船、全自动在线雷达波测流系统等现代化装备已成标配。“过去测流,往返偏远站点需半天,两三人在河边忙碌数小时。如今数据自动回传,不仅安全高效,也更精准可靠。”一位水文巡测人员如是说。

地下水站点巡检
若说每年5月至10月的汛期是“战时”,那枯期水文人便化身“水账房”,为每一方水“精打细算”。
128处雨量站、59处水文(位)站、3处蒸发站、33处国家地下水监测点、40余个电站(水库)断面。涪江流域的雨水径流、地下水的季节波动以及各断面的最小下泄流量,皆被绵阳水文中心严密“记账”。而这本“水账”不止于此,从“取用水耗”到“尾水排放”,社会水循环的每一环节皆在水文观测视野之中。取水、用水、耗水、排水,所有涉水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水文数据都是决策的关键数据支撑。
“既要算清自然的‘水账’,也要理明社会的‘水账’”这一句话,道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使命。

水库水质采样
水质实验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连续流动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等精密设备有序运转。“过去我们仅能检测30余项指标,如今依托先进设备,检测能力已拓展至70多项,精度大幅提升。”一位高级工程师介绍。
如今,这群“江河医师”的监测范围已覆盖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国家重点水质站、省市交界断面与大中型水库,全面实现高精度自动化检测。每年60余份权威报告、超过500站次的监测评价,如同为河湖开具的“体检单”,为水生态保护、河湖长制落实与供水安全筑牢技术基石。
未来,水质监测还将向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鱼类等水生态系统延伸,以更全面的“诊脉”,为水生态保护开出更精准的“处方”。
汛期结束,于水文人而言并非终点,而是新程起点。从人工读数到智能感知,从水位监测到生态评估,他们以不变的初心回应时代的变迁——守江河安澜,护河湖安康。
在绵阳中国科技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这群江河哨兵将继续以专业与坚守,守护一江碧水,守望这一城安澜。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