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派驻南充市营山县新河村第一书记 李浩瑞
时光荏苒,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这一年,是深入田间地头、融入村民生活的一年,也是与新河村共同成长、迎接挑战的一年。这一年里,我脱下了机关的正装,换上了方便下地的运动鞋;不再是对着文件汇报工作,而是跟着村民走田埂、唠家常。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忙碌的日子都很扎实,每一次和村民的交流都很温暖。
一、 强党建:把“战斗堡垒”建在田埂上
刚到村里,我就发现一个关键问题:乡村要发展,得有个能扛事的“主心骨”,而村党组织就是这个核心。所以,我把“强化党建引领”当成了第一件要抓的大事。
“田间党课”活起来。针对村民的信息接受习惯,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田间课堂”这一形式,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政策宣讲、理论学习与春耕生产、防汛演练等具体工作场景相结合,使党员们听得懂、愿意听,政策就这样悄悄走进了群众心里。
联学联建拓思路。今年4月,在省水安中心的支持下,我带领村级班子及驻村工作队一行赴都江堰水利工程、眉山永丰村“取经”。看现代化的灌溉系统、现代粮仓和农博园运营模式,大家回来后纷纷说:“原来乡村振兴还能这么干!”
“青苗计划”育新人。担心村里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我们牵头搞了“青苗培育计划”,选出6名年轻后备干部,让他们跟着跑项目、调矛盾,在实战里长本事。今年新发展的3名入党积极分子,有致富带头人,也有返乡大学生,给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村级决策靠民主。村里的大事小情,我们都严格按“四议两公开”制度来办,去年审议的9项民生工程,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村民们看在眼里,对村“两委”也更信任了。
二、惠民生:把“急难愁盼”放在心坎上
驻村不是“镀金”,是来帮老百姓解决事。我始终记得厅党组“为民务实”的嘱托,把村民的需求当成头等大事。
防返贫:织密“监测网”。怕有人因病因灾返贫,我们构建了“1+8+N” 动态监测网络,全村走了两轮遍访,确保对重点人群的情况了然于胸,5 户监测户都有了“一户一策”帮扶方案,有的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有的对接了企业用工,稳稳兜住了“底线”。外出务工的交通补贴、孩子的教育助学资金等各项惠民补贴也都及时送到了村民手里,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解纠纷:设好“接待日”。设置每月15日为固定的“民情接待日”,一年下来,我们接待了28次村民来访,大到土地纠纷,小到水管维修,都耐心听、仔细记。同时,利用日常走访广泛听取民意,全年收集的35条民生诉求,已推动解决29条,剩下的6条也定了方案,正盯着抓紧推进。此外,微信群也成了我与村民即时沟通的重要纽带,力求第一时间响应民众关切。
补短板:点亮“民生灯”。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今年3月,中滩河段清淤完成,灌溉面积恢复了,村民种庄稼不用再愁水,更让人高兴的是,在热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100盏路灯装好了,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村里的路亮了,人心也暖了。面对部分损毁的道路,我们也采取了短期应急维护与长期项目申报相结合的方案,优先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
三、兴产业:为乡村发展找 “新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我找到“娘家”水安中心组织了“以购代捐”活动,采购村里的大米近5000斤,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增收。当然,单一的帮扶采购并非长久之计,为此,我们联合县农技部门,尝试推广“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旨在探索提高单位土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同时,我也在积极对接,希望将农产品初加工设备等纳入相关项目规划,以期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土地平整阶段性目标;“和美乡村”规划经过充分调研,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同;关系农业生产命脉的提灌站项目也已进入前期工作阶段,这些项目的稳步推进,为村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前路有挑战,初心不改变
一年的工作,让我对新河村的发展优势与前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一年的驻村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辛,也感受到了乡亲们的淳朴与期盼。前路虽非坦途,但我信心坚定,我将继续与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一道,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为绘就新河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