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关键词]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治理;经验成效;汉源县
[摘 要]汉源县山高坡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营养元素流失,加剧了旱洪灾害的发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科技与管理创新,我县探索出一条适合大渡河干热河谷地带、费省效宏的人工治理水土流失模式,及时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汉源县地处四川省雅安市南部,大渡河畔中游,素来以“穷山恶水”闻名川蜀,川谣谓之曰“山如和尚头,有沟无水流,冬春风沙起,夏秋泥石流”。这里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曾经山洪、地质等自然灾害频发。焦山浊水之貎,长期固滞于斯,令四野乡民饱受其苦。
汉源县山高坡陡,地处四川盆地与西藏高原之间的攀西河谷地带,海拔550-4021米,高地寒冷,河谷炎热,雨量偏少且不均。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影响,全县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害与干旱交替频繁;加之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营,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水土流失加剧,往往随暴雨过程发生大量土壤流失,导致土层减薄、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旱洪灾害频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汉源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乡村发展振兴。汉源人发扬“接力棒”精神,积极开山改土、战天斗地,始终扎实深入推进治水固地增绿工作,终让落后面貌换了模样!
如今漫步清溪镇,风景秀美如画。山绿了,水清了,昔日的“黄土坡”变成了绿油油的梯田;果园满山坡,塘渠紧相连。幢幢新楼,白墙红瓦,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汉源县耕地面积287.7平方公里,6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就达219.66平方公里,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6%。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欲强生态,水保先行。从1986年4月全县成立水土保持办公室开始,汉源县历届党委政府就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作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雅攀线上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治理一片水土流失,就要确保建成一片生态农业;改善一片生态环境,就要确保致富一方百姓”的战略,上马了“长治”系列水土保持工程。水保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技术、管理模式“双创新”,以小流域实施规划为基础,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把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成片,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后,又相继上马了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系列工程,有效巩固了水土保持的进度成效。与此同时,举全县之力,先后在大田、前域、建黎、河西、桂贤、富泉、清溪、永利、富庄和坭美等18条小流域实施了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
汉源县于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县,试点期限三年,每年中央财政投资1000万元。2013年试点项目在清溪镇实施,该项目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0万元。工程于2015年2月完工。工程范围包括清溪镇的顺利、永安2个行政村,建设治理坡耕地238.67公顷,建设蓄水池50口,沉沙凼75个,截排水沟15.03公里,田间道路14.80公里。整合地方配套资金对同心村河道进行治理,整治河道1000米,新建拦砂坝15处,清理河床2000米,改梯后耕地中全部栽植了花椒。清溪镇同时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打造万亩贡椒基地:在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打造方面,主要修建采摘游道,观景平台,廊亭和2个亭子,投入资金约140万元,黑化景区内的道路长4.6公里,投资约540万元,修建蓄水池18个,修建药池19个,安装水管2.4万米,投资约60万元,使万亩贡椒基地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让农旅融合为一体,常态发力,久久为功。目前,根据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技术测绘图象显示,清溪小流域一带的水土流失程度,已由治理前的中度变为轻度,成为四川省少有的一块治理效果显著、农民增收较快的生态农业区!
清溪坡耕地治理成效一角
二、强化制度措施,建设优质工程
(1)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汉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县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和清溪镇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县政府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形成县、乡、村三级互动,层层联动的组织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清溪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俯瞰图
(2)积极宣传发动、落实产权确认
在项目启动之初,由项目所在乡镇、村组及时召开项目动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全面进行宣传发动;同时,由汉源县水利局牵头,带领项目区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参观学习广安市岳池县已建坡改梯治理典型项目,让群众切实感受实施坡耕地水土保持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让群众做到心中有数,打消群众顾虑,促进群众思想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进驻现场,参与解决工程质量、现场管理、土地协调等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3)鼓励社会监督、推行工程公示
为了让有限的水土保持资金发挥最好的效益,做到在每项工程开工前向群众张榜公布工程建设内容、质量要求、竣工期限、补助方式与标准、奖励办法等,把工程建设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对避免工程腐败、规范项目管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4)严把基建程序、加强服务指导
水保项目属国家投资工程,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的规定进行招投标。在小流域立项开始实施时,请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对项目建设工程各阶段实施全程跟踪、监理,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达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符合相应国家标准。
汉源县水利局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认真落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专项检查督导。对治理过程中发生的变更按照工程变更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了报批手续。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施工现场代表、清溪镇现场人员履职尽责积极性,及时跟踪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强化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民工工资发放。项目完成石坎改梯砌筑,作业道路,蓄水池修建,质量优良,符合规范要求。
(5)宏观统筹全局、统一规划选址
按照项目区选点原则,认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选点工作。清溪镇顺利村、永安村坡耕地地块集中连片,水土流失集中,坡度在15—20度之间,群众治理需求迫切,积极性高,施工条件、水源条件、交通条件较好,能够实现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整治,能满足“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要求。
坡耕地治理成效
三、创新管理机制,落实管护主体
汉源县根据设计方案,结合地形地貌统一规划地块,打破了农户原有的分散地块格局。清溪项目区涉及农户156户,面积515亩,2014年项目建成后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花椒,实现土地流转。通过实行大户承包经营制,明晰产权、签订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久受益。
水保工程 路渠结合
四、巩固治理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汉源以“治理水土流失,振兴乡村产业、乡村生态”的实施目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在满足坡耕地治理要求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与附近的茶马古道旅游观光点、旅游环线产业相结合,实行梯田建设、坡面水系、田间道路与特色产业相配套,形成具有清溪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实施完成后,年保水总量达8.80万立方米,年保土量达0.81万吨。全镇现有花椒种植面积11500亩,鲜花椒年产量285万斤,年产值达7000万余元,人均增收7000元。全镇现有花椒专业种植合作社20家,社员930余户,涉及土地面积2246亩,家庭农场19户,涉及土地面积100余亩。大型花椒加工厂2家(包括烘干花椒、生产花椒油等),小型花椒加工坊15家。花椒产业真正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行动赢得成效,努力彰显精彩。通过多年治理,在生态效益方面,清溪小流域林草覆盖率现已达到82.1%;侵蚀模数减少2860t/(km2·a),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增加约0.01hm2,经果林增加约0.02hm2,人均农业产值增长671元/a;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生物多样化,旱、洪、风、雹灾害有所缓解。同时,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加快了乡村振兴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十多年来的风雨兼程,汉源县以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坡面水系工程,大力开发生态林果产业,大力探索实用新型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及管理模式,创建了一片又一片省、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片。通过一代又一代水保人的跋山涉水无私奉献,实现了从焦山浊水至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的蝶变,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焦山浊水焕新颜,乡村振兴看汉源,如今的清溪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渡河畔,闪耀在祖国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