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专题报道 > 蜀水润心 > 教育场所

《走进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四川成都市活水公园

来源:成都市河湖保护与智慧水务中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0:49

一、基地基本情况

()活水公园概况

成都活水公园建成于1998年,坐落于天府之国成都市的府河河畔,占地约2.6万平方米,由中、美、韩三国专家共同设计的污水自然净化系统和植物生态系统展 示着人类、城市、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2017年,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活水公园进行建园后第一次较大改造。本次改造基本保持了原活水公园功能不变,进一步完善了雨水自然处理系统、生态河堤系统,新增公园环境监测系统、海绵城市绩效监测评价系统,并同活水公园峨眉山植物生态群落共同构成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大海绵城市系统,为中国和四川省绵城市建设起到了探索、实验、试验、展示、宣传、教育等作用。2021年1月,活水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活水公园全景

(二)交通环境

成都市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处于成都市中心圈层,交通十分便捷,周围设有地铁与公交车站,使得活水公园成为成都市民休闲放松、学生寓学于乐的首选之地。

(三)活水公园设计理念

1.公园外观形状设计

锦江府河段是人口密集区,河道水流量大,河岸狭窄,河岸离护河通道的距离不足300米。由于受到沿河地段狭窄环境的限制,意味着通过简单的增加公园的沿河横向长度,加大面积的做法并不可取。活水公园在设计时因势利导,充分的考虑河岸地形地貌特点,其鱼型整体设计构思巧妙,将长条状外型有机的溶入到了狭窄的河岸地段之中。

2.公园教育理念设计

活水公园的设计包含有针对各年龄段的人群进行教育的部分,设有自然的水净化系统和水情教育馆。公园中布置了茶座茶室,地下展厅与临水舞台,可以举行环保教育活动。

公园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为一体,包括污水自然净化系统、雨水自然处理系统和生态河堤展示点。经过多种净化过程,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净化后重新流入府河。每天,活水公园的流量可达500m³,所向人们演示的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对人们环境生态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污水自然净化系统由厌氧池、水雕塑、兼氧池、物塘床、鱼池和尾水回用等设施构建而成。年来的运行监测数据证实,活水公园进水水质在VI类、V类、劣V类中变化,但其出水水质良好主要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湿地植物长势良好,没有出现观赏鱼死的事故。

雨水自然处理系统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构建,按照“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因地制宜建设相应设施,由渗透广场、渗透道路、净化溪流、下凹式绿地、垂直绿化和雨水调蓄等设施组成。通过自然渗透、自然调蓄和自然净化将活水公园85%雨水径流进行控制。

生态河堤展示点由府河生态河堤和生态沟渠构成,为水生态构建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典型展示要素。

3.公园教育手段设计

(1)设置人工湿地说明展示牌。结合水处理过程,活水公园设置人工湿地说明展示牌向公众展示海绵措施类型和水处理流程。活水公园海绵化改造主要通过透水铺装、下洼式绿地及屋顶绿化进行雨水的渗透和收集。通过宣传展示牌、暴露景观结构剖面、特殊节点处理等方式展示强调了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过程和基本工程做法。

(2)突出生态美学体验。活水公园在优化改造中保护现有植被和空间,强调公众对大自然的“沉浸”体验,保护既有的湿地、水链等水处理过程,突出对“水”及其净化过程的体验和认知。活水公园将峨眉山植被群结合水净化过程进行景观空间营造,为鸟类及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园中的水植被—空间感受到自然生态美的意境,创造生态体验场所。

(3)完善公园运营及管理的空间。活水公园的城市环保型教育理念在公园运营管理上有所体现。公园管理方依据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活水公园发展背景以及公众实际需求,在运营管理上进行了四种公众宣传模式,及学术交流宣传、公众宣传、网络宣传

(四)活水公园基地特色

1.设计巧妙

活水公园不仅是城市中休闲游憩的场所,为居民提供积极互动的空间,更是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净水等生态层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对居民的环保、生态理念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城市的生态公园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2.贡献与荣誉

公园建成后,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联合国副秘书长托普弗尔、泰国副总理瓦·永猜裕、地方政府国际联盟主席麦克斯甘维等国际政要都曾前往参观,并给予极高评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专门为活水公园题写园名。

由于在生态、美学、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结合,活水公园荣获1998年国际水岸中心“优秀水岸奖最高奖”、国际环境设计协会(EDRA)和美国《地域》(PLACES)杂志联合评定的与英国泰晤士河治理项目并列的“环境设计奖”,此外还荣获“全国母亲河教育基地”“四川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等称号,并成功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实物参展案例。

活水公园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环保教育基地,也是共青团中央和国家环保局确定的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和生态监护站。

(五)运行管理基本情况

1.发展目标及工作计划

(1)5G“智慧水务”模式新探索。前,活水公园与中国联通携手打造的成都首个5G“智慧水务”体验区已对外开放,这是双方首次利用前沿的5G 应用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建设公园城市积极探索可持续发 展的新模式。

(2)深化活水公园精神文化、水情教育文化建设。拓展活水公园水情教育基 地的内容,利用活水公园平台,加强与其他海绵城市建设之间的经验交流;充分利用活水公园优势,争取打造独具特色的活水公园文化产品。

(3)加强活水公园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对外展示活水公园的日常状况;成立志愿者宣讲团队,深入到成都市各中小学之中,举办活水公园水情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丰富他们的水情知识。


水情教育馆府南河整治

2.人员保障及年受众人数

目前活水公园共有在职职工14人,基本满足园区日常管理、安全保障与卫生清洁的各项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100万人来活水公园游玩,其中学生人数为1万人左右。

3.安全保障

目前公园安装有24小时视频监控系统,全园区覆盖,并安排专人驻守监控室,园区内一旦有异常状况发生可即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处置。公园管理方在园区内所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地区均设置有安全温馨提示牌,同时保安24小时在全园区进行巡查。此外,公园每年都进行安全生产演练。


沙盘讲解

二、基地特色水情知识

活水公园水情教育馆作为活水公园水情教育的核心部分,布展面积约648

展厅策划设计序厅、濯锦之江、府南河治理、活水公园沙盘四大主题空间。融合图文详解,数字触控体验,VR沉浸式漫游及场景化的沙盘演绎等,充分发挥教育馆的定位与意义。

教育馆空间整体以水浪白,生态绿和水韵蓝主体色调,融合水情的特征元素,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结构,打造纯净舒适科技的观展体验。序厅以府南河的水元素为设计灵感,水波造型形成立体化视觉,利用建筑的结构柱,设计水分子LED发光柱,以“一滴水的故事”讲诉水的起源,营造科技的空间氛围。同时延续水元素设计,设计流线型的接待台和“水”主题的文字造型,让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教育馆的宣教定位与主题意义。正前方设置水情教育志愿者平台,进行内容查阅,信息登记与互动留言。

濯锦之江展区,空间延续水元素的墙面波纹肌 理。以唐朝高骈改河道的历史典故,开启府南河的 历史脉络。以唐宋时代的成都略图,展示府河、南 河两江环抱下的成都“河围城”的城市格局雏形。在展区的正前方,设计交互式的双屏联动数字体验展项,可欣赏古人以成都锦江为主题留下的诗词墨宝,也可以自由创作,留下对成都水文化发展的诗词歌赋与感悟感受。

府南河治理主题空间,从历史穿越到近代,一路见证着府河、南河的历史演 变。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成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府南两河的整治治理工 作,已经迫在眉睫。199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府南河综合整治命名为“一号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一级目标管理。1994年以防洪、治污、安居、绿化、文化和道路管网六大工程全面启动,府南河也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时刻。府南河综合整治规模宏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两手发力,全面提升河道生态环境与成都市民的生活环境。作为成都人民称赞的“民心工程”,自项目伊始,全市民众参与,积极捐款出力,共同推动六大工程建设。水情教育馆以当下数字技术为突破,设计沉浸式漫游的数字体验展项。该展项通过裸眼VR技术为承载,数字建模,三维复原锦江的河道风貌。观众乘船启航,一路领略锦江两岸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感受成都绿满蓉城、润天府的城市盛景,2017年成都颁布《治水十条》

同年启动了被称为“新时代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展开锦江治水蓝图,成都平原“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美景将得以再现。2021年,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的天府蓝网规划正式对外公布,预计到2025年,成都将建设完成1000公里天府蓝网,2035年建设形成“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的天府蓝网。

活水公园沙盘作为水情教育馆的重要主题展区,将活水公园的诞生、设计、功能、荣誉四个板块进行详实展现。展区设计的步入式沙盘,作为核心亮点之一,通过鸟瞰视角,纵览活水公园的全貌,结合绿色生态造景与外部的公园进行视觉联动,内容联通,充分让游客理解并感受到活水公园对污水处理的科学应用和生态保护的相关举措。

、水情教育活动情况及成果

根据调研,活水公园内大型空间如露天剧场,厌氧池附近聚集较多人群,大多 在休息,停留,交谈等。沿河步行道由于景观性较好,同时设置了许多中小型休憩空间,也分布了大量人群,有很多表演活动。在戏水区,养鱼池等湿地亲水区域,同样汇集大量人群,多为儿童和看护人员,在戏水,打闹等。

整个公园中产生了多样丰富的活动,空间利用较好。根据现场调研,下午1:00~6:00人流量最多,其中约70%为老人、儿童,95%为附近居民,75%的游客会停留超过1小时,90%游客对公园现状比较满意。

()学生水情教育活动

每年不定期组织成都市中小学生到活水公园来参加水情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讲解、污水处理讲座与知识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水、惜水、节水、护水意识,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进而带动全社会的保护节约水资源行为。

(二)水生态保护志愿活动

通过号召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活水公园的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利用闲暇时间,志愿投身到活水公园日常的水生态保护行动当中,大力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好家园。

(三)水情法律法规宣传

每年活水公园管理方都会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活动日,大力宣传水利政策法规,引导市民节水用水的环保观念。通过在活水公园周边发放宣传单、有奖猜谜、募集签名等多种形式与民众进行互动,提高了公众的水法律法规意识,使节约用水、水循环等理念深入人心,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