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专题报道 > 蜀水文脉 > 工程+文化

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母亲河的生态保护之路

来源:成都市河湖保护与智慧水务中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11:02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于1994年全面启动,1997年12月竣工,总投资27亿元,新建河堤18公里,加固河堤23公里,疏浚河道16公里。

世界瞩目的“一号工程”: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治理河流为龙头,带动了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展示出成都在治理流域污染和改善人居环境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发展中影响深远。1998年10月,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奖”。2000年6月,获得国际地域环境先驱委员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共同设立的“地方政府首创奖”。同年7月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联合颁发“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藏污纳垢的“腐烂河”:20世纪70年代后,成都受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影响,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环境公害急剧蔓延,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沿江两岸每天向河中倾泻60多万吨污水,河水污浊,河岸垮塌,每到汛期,洪水肆虐。当时的情况不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制约了成都及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岷江流域、长江上游的污染甚为严重。沿河两岸3万户10万多居民长期生活在低洼潮湿、卫生设施缺乏的棚屋内,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昔日濯锦之江变成了人见人厌的“腐烂河”。


综合治理,初获成效:1992年,市政府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整治对策,一致认为单一目标治理收效甚微,综合整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体现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线面结合,水系治理;注重实施,治管并举;近期突破,远期完善”的原则和防洪工程、环保工程、道路管网工程、安居工程(旧城改造)、绿化工程、文化工程等六大子工程融为一体、一并实施的治理思想。并成立了成都市府南河综合开发工程指挥部,市长任指挥长,把该工程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199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在全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率先对“母亲河”府南河实施了综合治理。该工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时间投资27亿完成城市中心段的整治;二是从1997年开始,在府南河首期整治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游延伸整治,即全市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

府南河综合整治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国家部委领导高度评价府南河工程“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经验和模式”,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充分肯定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要求发扬推广,继续延伸整治。

 绿色为底,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1998-2002年,府南河综合整治二期延伸整治工程对府南河上至柏条河、下到黄龙溪河道24公里进行了整治。2013年8月,成都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7年6月,成都出台“治水十条”,同年12月1日启动了被称为“新时代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府南河综合整治经历了由中心段综合整治到上下游延伸整治再向整个岷江流域成都段全方位整治的逐步扩展,形成了由直线再到面的整治过程。随着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推进,这种整治还在不断深入。

2017年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成都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殷殷嘱托,顺应人民群众对保护、建设母亲河的热切期盼,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总体谋划,总投资350亿元,系统实施锦江(府南河)水生态综合治理,持续优化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锦江功能由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到幸福河的“第四次转型”。


综合施策、多向发力,锦江流域水质逐年提升,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从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III类,至今稳定保持在III类及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超大型城市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的重大突破,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锦江鱼类从“十三五”的23种增加至49种,鸟类达566种;罕见的三趾鸥、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等相继造访锦江。

府南河(锦江)水生态综合治理,续写了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新故事。千年锦江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