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专题报道 > 蜀水文脉 > 工程+文化

成都河流故事丨碧水长流,何以成都?

来源:成都市水务局时间:2025年07月15日 10:16

河流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城市发展的重要源头

成都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水而荣的城市2000多年来,成都与河流相辅相依成都的文化、历史与河流密不可分

 从蛮荒卑湿之地到肥水环绕、河渠密布的“天子府库”再到现今的水润天府、泽披蓉城从古至今成都的水系平原如何形成?城水文化如何共生?跨越千年的诗意栖居以何相传?今天的成都又将如何续写城水故事?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的寥寥八字引出了成都平原绵延数千年治水兴水的浩荡历史这座被江河托举的“天府之国”既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亦是人类驯服自然的史诗

从都江堰的千年鱼嘴到锦江的霓虹桨影“泽国”水患到“公园城市”成都的水脉从未止息它流淌在城市的肌理中浸润在文化的基因里更奔涌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山河造化:雪山之下的水城基因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碰撞,在龙门山前刻下一道弧形的裂痕。打开第一条通道的,是岷江。它与大渡河等一众支流,沿着大地的薄弱处,切出数千米深的峡谷,最终甚至直接劈开横断山的阻挡,一头冲进四川盆地,在盆地西缘堆积出面积逾9100平方公里的冲积扇平原,这就是成都平原。

△成都西部西缘山脉龙门山,层峦叠嶂,绿意盎然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同时,这个高位盆地自西北向东南倾斜,750米的海拔落差让众水东流,断裂带的复杂构造塑造出纵横交错的河网肌理。季风则送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水汽,高山融雪与地下径流终年不竭,共同编织出密集的溪流网络,也为“岷、沱”二江的治水体系和自流灌溉体系奠定了地理基础。

△岷江水系,来源:地球知识局

成都的“水城基因”,便因由地质运动与水文作用的双重协奏,镌刻在雪山之下大自然的造化之中。

雪山之下,平原之上,岷江水化作细流,沿着河道沟渠辗转于村舍,流淌过田垄,润泽天地万物。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降水、天然的保护屏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古蜀文明逐渐孕育。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4000多年前,一支古老的族群由这条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而,自然的馈赠亦伴随挑战。唐代岑参曾叹“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道尽古蜀先民与水患抗争的血泪。

千年治水:天工开物般的城市史诗

逐水而居,治水而生,于是这片沃土上,统治者开始了数千年的治水运动。从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春秋后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到秦蜀郡太守李冰以都江堰驯服岷……历代治水者正是充分利用了岷江、沱江二江的宏大治水体系,凭借水利工程的“舟楫之利”,让水城“生而兴”。

初时岷江处于“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的原始状态,古蜀先民只得“辗转定都,治水而居”,聚落迁徙的进程中推动了成都城的形成。

公元前256年,成都迎来治水史上关键性的一年。

蜀郡守李冰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制定“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系面貌,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地。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下这一历史丰碑:“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治水者,天工开物。作为中国两河流域的代表性工程,都江堰既是工程学上的明珠,更是治理学上的奇迹,它标志着成都治水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调控,其无坝引水系统,更让“水旱从人”的理想照进现实。

悠悠2280载,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工程家智慧到“岁勤修、预防患”等的岁修制度、施政理念,都江堰为成都留下滋养千年的水脉、不断丰富和迭代的精神遗产。

△都江堰放射状灌溉系统示意 来源:@Esri Image Map/星球研究所

“二江珥城”到“两江抱城”,成都的水系格局、水网形态也随着治水的深入而逐渐完善。

李冰开凿郫、检两江,成都城内“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西汉文翁治沱穿湔江,使都江堰灌区在成都平原得到扩展。唐宋时开凿毗河,岷江、沱江水系相向联通。唐代高骈巩固城防,扩筑罗城,建立完整的环城护城河水系,形成“两江抱城”的城市格局。到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城外有锦江、清远江,城内有解玉溪、金水河、后溪及众多水渠,城内城外互相贯通。明清时主要河道基本形成,河网脉络延续至今。

锦江烟火:诗意流动的城市美学

成都延续千年的治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格局,不仅塑造了成都的富庶,更沉淀了“治水营城”的城水关系、诗意流动的亲水美学。

当杜甫写下“门泊东吴万里船”时,锦江已是商贾云集的黄金水道;当马可·波罗惊叹“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星罗密布的水网早已融入市井烟火。

古时成都城内池沼密布的河网,为园林建造创造了自然地理条件,园林大多沿锦江而建,城墙、水体、苑囿相互借景,呈现出“水连园林、如带绕城”的格局特征。

更远的郊野河道因水利工程的修建造就了“陂塘与稻田相连,人在田中耕作,舟在碧波荡漾”的人居环境。护岸林、林盘梯次展开,形成了水系、乔木、竹林围合的“水绕林盘”乡村聚居形式。

锦江两岸,水带来交通商贸的兴盛,也折射出城市功能向亲水文化、滨水营城的转变。

唐宋时期,成都已是商贸中心,合江亭畔“舟楫如云,商贾辐辏”,蜀锦、茶叶经此运往江南乃至波斯;沿河修筑的摩诃池的皇家园林气象令陆游“一过一消魂”。

与此同时,沿河园林、亭台楼阁、堤岸等物质空间成为成都滨水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了集市商贸、游江游园、娱乐宴饮、水上赛事等各类活动。

唐时,固定临水集市开始兴起,十二月市由此而来;宋代更开创了成都特色的“锦江夜市”老字号IP,每年的大游江、小游江活动,汇集文艺表演、嬉水竞渡、踏青郊游,俨然古代成都的“嘉年华”。

△成都“十二月市”及水岸活动一张图 来源:《成都市公园城市河道一体化规划设计导则》

在浣花溪流觞赋诗,在张仪楼、万里桥送别友人,在望江楼登楼怀古,成都水脉成为城市文化地标。

锦水汤汤,千年流淌,两岸依水悦民的烟火气息传承至今。

夜幕降临,乘坐乌篷船从东门码头轻舟起航,可以观赏到锦江两岸以江堤为画幕、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用光影勾勒出的动人故事;两岸的公园绿道串联起咖啡馆、美术馆与市集,市民沿水慢跑,与白鹭共享碧波;东华门遗址公园修复明代水道,将摩诃池的历史水系与现代城市绿廊衔接,形成“一眼千年”的文化轴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碧波荡漾中,在桨声灯影中,在河畔悠扬的音乐声中,这些穿越时空的相似场景,带着老成都独有的生活美学,向着过去,遥遥呼应。

碧水长流:城水共荣的城市样本

一城春色半城花。三月里,春风吹拂,阳光倾洒,这座纵贯古今的锦官城内春花开遍、新绿缀城,从锦江两岸、环城生态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府粮仓腹地。

两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温润滋养的锦水,跟随岷、沱二江的双生水系,经由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以及东风渠、人民渠等纵横交错的人工渠,在成都平原织成一张大网。这张大网,为城市永续发展提供养料,更注入生生不息的动能。

水是流淌的诗意,生活的场景,更是生态的本底。现在的成都,把治水兴水作为兴城之基、富民之本,高效构建现代化水网,夯实水安全保障,深入实施水环境治理,持续丰富水生态内涵,以公园城市建设为蓝本,秉承着川蜀治水的精神,不断改写着超大城市治水之道、兴水之要。

从专项治理到综合治理、从局部治理到流域治理……锦江流域的“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破解了“九龙治水”困局;沱江生态走廊通过湿地修复与碳汇林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

水环境好了,生态系统有了生机,蓝绿交织、水润天府的公园城市才有了具体模样。

以水为脉的条条蓝网,是贯穿其中城园相融的生态纽带;而依水融合的滨水空间,则成为公园城市的核心载体。所以我们看到,以“夜游锦江”为代表的城市滨水项目年均吸引游客超千万,并获评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遍布成都全市的水美乡村以水为媒,连点成带,已建成示范带7个,带动产业和生态价值转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水美乡村

现代化的城市水网不仅于此。2025年2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复通过《成都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提出“两江两引为纲,九河三区织目,九库六枢纽作结”的成都水网总体格局,将构建“系统完备的防洪排涝网”“集约韧性的城乡供水网”“生态高效的灌溉排水网”“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态网’“智慧领先的数字孪生网”水网体系

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将以水为凭,以城为证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城水共荣的新样本续写人水共生的新范式

参考资料:

1.《天地时空,何来天府?》,中国国家地理;

2.《四川:一场山河结界的突破》,四川观察;

3.《重阳晏游 | 锦官城的一脉水土与一缕烟火》,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府文化研究室;

4.《成都:探索超大城市治水之道》,瞭望东方周刊;

5.《无论宽窄,自在成都》,四川文旅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