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由时任蜀郡太守李冰率领百姓建造;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习近平总书记称誉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都江堰-青城山于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经2280年的发展,都江堰已成为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体系,有总干渠(河道)13条475km,干渠及分干渠113条3407km,万亩以上支渠286条3472km;万亩以下支渠477条3064km,斗渠及农渠长约36195km,渠系里程46640km。有3座大型水库、29座中型水库、327座小型水库、山坪塘54053口,总蓄水量达23.06亿m³。
都江堰灌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幅员面积2.86万平方公里,规划灌溉面积1519万亩,2025年灌溉面积已达到1165万亩,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内江8市41个县(市、区),服务3000万人口,是全国第一大灌区。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其中岷江作为主水源,鱼嘴断面多年平均流量144亿立方米,年均引水量106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80亿立方米。都江堰灌区以占全省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贡献了四川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四川水利存量水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护航“天府粮仓”、助力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