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01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宋嘉祐二年(1057年), 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宋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和定州担任过知州。宋徽宗时,病逝于常州,到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02治水业绩
苏轼在治水实践和治水理论上都功绩卓越,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治水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洪徐州千古留名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当时的徐州紧邻黄河故道,黄河若发生大洪水,徐州城就面临危险,苏轼敏锐意识到这种危机,一到任,他就马上带人在城中囤积石头、土木、干草,用来加固城墙,填补城墙缝隙,应对水灾。当年七月,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八月黄河洪水抵达徐州城下,多亏了苏轼提前加固,城墙才免于一冲就垮的局面。洪水来袭,城外百姓难逃一劫,苏轼带着水性好的军民组成水上救援队,划船出城搜救居住在偏僻处的居民,并为山林中受灾严重的地方送去食物和水,将受灾居民接出来安置,一时获救者无数。
城外居民获救,城内却又面临危险。暴雨持续不断,城内地势较低,水位不断上升,水流不出去,城墙将要被冲塌了。面对此种情况,他向城中父老乡亲请教抗洪经验,征集民夫5000多人抢修堤坝加固城墙。另外,苏轼求助军队,但那时军队与民众并非一体,军队无动于衷。于是,苏轼亲自上阵,带着百姓们修筑堤坝,每天滚得一身泥水,不知辛苦,驻地军队被他的决心感动,终于出兵抗洪。上万军民在苏轼的带领下,抢救城池,连日奋战抗洪,筑起一道长九百八十丈、高一丈、宽二丈的“抗洪大堤”,洪水被挡住了。
筑堤期间,苏轼率领全城公私船只全部系揽城下阻挡水流,大大减少了洪水对城墙的撞击,给修筑堤坝争取了宝贵时间,最终黄河洪水被拦住了。苏轼率领军民紧急修筑城墙的同时,派出军队在徐州北方向开挖沟渠,准备把洪水引入黄河旧水道。这场洪水围困徐州城达45天之久,直到十月五日,决堤的黄河水才被引回旧水道,在靠近海州处东流入海,徐州城解除了危机。
治理西湖苏堤流芳
宋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西湖荒废,久不治理,湖中葑菱积聚,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干了就变成了田,当时达到二十五万丈多。湖水没有了,运河取钱塘江潮水补充水源,潮水浑浊多淤积,运河流经市区,遇到大雨易形成内涝,百姓苦不堪言。面对此种情况,苏轼分析了杭州容易受洪涝灾害的现状,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用茅山河接受钱塘江的潮水,用盐桥河接受西湖水。他在西湖修建一座堰闸,以便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再有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调节西湖的水位, 避免内涝发生。《宋史》记载:“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从西湖挖出的水草淤泥无数,无处倾倒,再次形成了新的问题。为了长治久安,彻底根治西湖水患,苏轼来到西湖边观测,他发现西湖南北距离几十里,环湖一趟实在是太远了,于是想了个办法,将这些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形成一条新的长堤,此举不但废物利用解决了湖中垃圾,也给西湖增添了一条南北相通的新路。苏轼立即招募百姓按照此想法筑堤,大堤筑成后,遍植杨柳,一到春夏,柳枝依依垂拂。杭州人念苏轼善举,将这条大堤命名为苏公堤,即今日著名的苏堤。
当时,唐代的六井也荒废了,城里百姓吃不上甜水。苏轼又组织人员修缮、清理六井,将引水管道由竹管改为瓦筒,既坚固耐用,又扩大了供水范围,最终“西湖甘水,殆遍全城”,杭州城供水系统日趋完善。次年大旱时,百姓亦因此未受缺水之苦。
实事求是兴利为本
宋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调任颍州知州,在任上,苏轼为当地水利事业发展贡献良多。当时,北宋都城开封附近各县闹水灾,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官员把水引入惠民河,结果又淹了陈州,于是,又决定开凿八丈沟通到颍河,然后凿开黄堆引水入淮河。苏轼对此提出质疑,他经过实地考察论证,认为开沟之事绝不可行,并上章《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被朝廷采纳,由此,劳民伤财的八丈沟工程得以叫停。此外,当年朝廷又分派出修治黄河的任务,而颍州遭受灾害,民众生活困顿不堪,苏轼就上奏朝廷请求施行以工代赈的方法,既解决了灾民生计,又兴修水利以做长远之计。此次兴修水利工程包括清理干枯河床、修缮原有水闸,以储水、放水,使船行再无障碍。
一再遭贬岭南治水
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被贬至惠州。当时,惠州四面临水,城东的江溪合流处原来有桥,后来桥废毁,堵塞航道。城西丰湖一道长桥,也是年久失修,百姓随时面临着危险。针对这些问题,苏轼着手修建“两桥一堤”。一是在西枝江上修了一座浮桥,每两船为一舫,用40只小船连成20座舫,用锁石碇把它们固定在江中形成船桥,随水涨落,方便出行。二是改造了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一座长桥。此处水面宽,一般木料易腐,桥常修常坏。苏轼的改造方案是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修筑一段堤,中间造飞楼九间为桥,木料改为木质坚硬的盐木,以减少后期维修费用。为助修桥,他慷慨捐出皇帝赏赐的一条犀牛带,还捐出了朝廷赏赐的钱财。历时八个月,工程建设完成,舟桥叫东新桥,长桥叫西新桥,后人又称“苏公桥”。改造后的西新桥气势宏大,坚固耐用,既是要道,又是美景。
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被贬至儋州。绍圣五年(1098年),苏轼居住在儋州公式榔庵,他发现当地井水皆咸,当地民众常常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患病。为此,苏轼带领乡民在公式榔庵附近经过勘探选择,挖凿了一口井,该井泉旺水甜,乡民饮用此井水,生病的大为减少,乡民感激地称此井为“东坡井”。此外,苏轼还指导附近村民开凿了两处泉眼。这两眼泉水,即所谓的双泉或双井,自苏轼时期起就一直为当地提供清澈的饮用水。近千年来,不管是旱季还是雨季,泉水的水位一直保持在同一个水位不增一分,这证明了苏轼治水的成功和持久影响。
苏轼不仅在治水实践上有着惠利后世的功绩,在治水理论方面也有贡献,他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注重民情、保障民生为宗旨,以因势利导为方法,形成了他的治水之道,曾提出“堤防省而水患衰”的理念,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彰显了中国古代治水智慧。主要著述有《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为古代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3廉洁事迹
严于律己俭以养廉
《宋史》本传评价苏轼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苏轼从政40年,曾三任京畿和地方从官,八任州郡长官,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正三品。他不但是能吏,还是廉吏。当政期间,一向坚持操守,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苏轼都自奉甚俭,从不追求奢华。他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宋熙宁七年(1074年),他从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首次担任地方长官。当时密州所处的胶西一带遭遇灾荒,连年歉收,加上被逼无奈的流民沦为盗贼,案件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在《超然台记》中说:“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作为一郡之长,他一方面致力于赈灾、缉盗、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生活上极度节俭,带头挖野菜充饥,为官府公职人员作出表率,以减轻百姓负担。
1079年,他身陷“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薪俸减少许多,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为节约开支,他将俸禄分作12份,每份又分为30小份悬挂房梁之上,每日支取一份,每次开支都要权衡,只准剩余,不可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以备不时之需。他曾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每顿一饭一菜,逢岁日时节只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若来了客人,最多只许加两个菜。同样,遇亲朋请他去做客,会事先告知对方,不要铺张,不然他就拒绝入席。一次,苏轼的一位好友从远地回来,请他去叙旧,苏轼推辞不过,再三叮嘱好友不可铺张,结果好友准备丰盛,他请其撤去多余饭菜,够二人食用即可。正如他在《东坡志林》中写出“三养”心得: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他认为这样做,一是心安理得,增长福分;二是宽解肠胃,培植元气;三是节省费用,积累财富。
他写《谏买浙灯状》的故事,也是他俭以养廉的体现。上元节时,宋神宗诏令购买“浙灯”4000盏。苏东坡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他写了《谏买浙灯状》上书朝廷,认为此举不过是为了取悦宫中,然对百姓来说,却是“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因苏轼说话写文章喜欢尖锐雄辩、锋芒毕露,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家人都怕苏轼的这道奏章惹祸。一天,平日里沉默寡言、委婉谦和的其弟苏辙,回到家中大声叫着大哥苏轼,家里人都被他的反常行为吓了一跳。苏辙正要答话,苏轼大声问:“皇上降罪了吗?是罢官,还是下狱?我都准备好了。看你这样子,莫非要杀头?”苏辙说:“哥!皇上下诏——罢买花灯。”苏轼愣了:“当真?”苏辙道:“真的!听宫里传出的话,说皇上读《谏买浙灯状》,读得忘了吃饭,读罢热泪盈眶,说‘朕一心变法,乃为民富国强。如今,民未富,国未强,朕竟让百姓雪上加霜,是朕失德了!'饭未吃完,立马下诏,罢买花灯!”苏轼仰天大叫:“朝廷之事,尚有希望!”苏辙接着说:“皇上不但下诏罢买花灯,还下诏,今后宫中切事务皆须简约,不得靡费。”
勤政爱民克己奉公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在宦海沉浮、大起大落中,他两袖清风,无论何处为官,都坚守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政治操守。在他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就表达了对上古先贤“爱民之深,忧民之切”的推崇,民本思想在其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苏东坡传》中记述,宋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任上,遭遇荒旱。他率领民众积极灭蝗抗灾,又巡城搜索弃婴,并到百姓家做工作,将弃婴安置在百姓家中抚养,还从官方赈济灾民的米粮中,专门划拨出一部分用于哺育弃婴。在他任职两年间,曾救活数百名婴儿。
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口,大水漫至徐州城下,富人们争相出逃。刚到任徐州知州不久的苏轼当众立誓,与全城共存亡:“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他紧急增调兵卒,率领众人冒着日夜不止的大雨修筑堤坝。他在城墙上搭建了芦苇庵子,日夜巡视,以堤为家,过私宅而不入。史载:“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最终,据城坚守70余日,洪水终于消退。1078年,朝廷降诏奖谕苏轼的功绩,并赐钱2410万文。面对赐款苏轼没有自恃劳苦功高从中谋取私利,而是一心想着受灾百姓和徐州城百姓的安危,将赐款全部用于灾后重建工程。他一面接济灾民,一面以工代赈,陆续雇佣民工7000余人,加固了防洪能力较弱的东门,在河岸要冲修筑了4条木堤,填平了城内15个取土大坑。经他修整后的徐州城池十分坚实稳固,以后数十年安然无恙。苏轼之弟苏辙在其文《东坡治水》中记载:“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据《宋史》本传记载,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时逢杭州大旱,饥馑瘟疫并发。苏轼一方面拿出了一个名叫“圣散子方”的药方,令人大量熬煮稠粥和药剂,派遣官吏带领大夫“分坊治病”;另一方面考虑到杭州历来为水陆交汇之地,人口众多,疫病一旦暴发必将迅速蔓延扩散。于是,他在从财政拨款2000缗(一缗约为一贯铜钱)的同时,又卖了妻子陪嫁的首饰,加上积蓄,自捐黄金50两,在城中建安乐坊(后改名安济坊),为老弱贫病者提供免费治疗。苏轼在任期间,安乐坊医治了近千名贫困病人。南宋周辉《清波别志》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
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数年间,几乎没有俸禄,每日开销只有一百五十文钱,勉强靠着积蓄维持生活,但当他发动黄州富民捐资捐物成立抚养弃婴的“育儿会”时,却带头捐了十千钱。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流放到惠州(今广东惠州),为解决当地人民出行之难,他四处游走,筹资修建东新桥和西新桥,自己生活艰辛拮据,却还捐出了皇帝所赐的犀带。尽管“无权签署公事”,苏轼仍旧积极为当地出谋划策,如雇人收埋江边枯骨、筹建惠州驻军营房、为百姓求药除疫等。宋绍圣四年(1097年),年届六旬的苏轼再一次被贬为琼州别驾,在儋州(今海南儋州),他以竹寮为屋,以番芋为食,以著书为乐,开馆办学,指导农耕。苏轼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情怀,无论穷达显隐,都一直彰显着他的气节和操守。
严于律法清正廉洁
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道:“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强调清廉是六事的根本,并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观点,指出为官之道的核心是“尚德”,提倡用清廉与否来决定官员的升降与任免,评判官员业绩时应以“清慎”居先。因此,他从政生涯中不仅清正廉洁,而且在施政过程中也执法严明,倡导廉洁奉公之风。
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有强盗作案,惊动朝廷,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一拨骄悍兵卒来捉拿盗贼。这些兵卒有恃无恐,扰乱地方。他们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家中搜查,引起争斗,杀人后又畏罪逃散,意欲作乱。百姓告到官府,苏轼为稳住这些兵卒,故意把控告书扔在地上说:“他们肯定不会这样的。”兵卒听说后,稍微安定下来。苏轼暗地里派人招引他们出来,全部逮捕正法。
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宋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扬州每年春天都依惯例仿洛阳举办“万花会”,苏轼以劳民伤财之故勒令停办,“人皆鼓舞欣悦”。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表示,取缔花会一是“用花千万朵”,太过奢侈,二是“吏缘为奸”,有官吏借机扰民敛财,“万花会”实为“扬州大害”,取消之后,“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宋史》本传记载,宋元祐八年(1093年),他赴北宋边防重镇定州(今河北定州)任知州,刚到任便发现当地防务松弛,军纪涣散,卫戍将士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官任意克扣军饷和赏赐。他一到任,立即进行整顿,查实贪污之人发配到远恶之地,明令禁止偷盗、赌博、酗酒等行为,随后又修缮营房,从军容军姿等细节开始,重振军队旧制,恢复日常训练,众人都畏惧服从。正逢春季大阅兵,军中副总管王光祖自认为是老将,称病不出,苏轼叫来书吏,当即要写奏章弹劾,王光祖惧怕,赶紧出来参加阅兵。定州人都说:“自从韩琦(北宋名将、三朝宰相)以后,好久不曾见到这礼制了。”
苏轼曾在《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体现了他循理无私、廉洁为本的道德自觉和官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