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首页 > 水利资讯 > 水利要闻

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交出周年大考亮眼答卷

来源:都发中心时间:2022年11月26日 17:37

    伴随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的全面实施,2021年11月26日,都江堰灌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一体化”管理改革,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应势而生挂牌成立,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随之迈入灌区建设、管理、运行集中统一指挥和调度的崭新阶段。作为“四川水利存量水生产力的发展平台”和备受全省、乃至全国水利系统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型灌区,转眼,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已经历非凡历程顺利跨过周年大考门槛。


一年来,在水利厅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都发中心党委团结带领灌区八处,以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己任,以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为引领,锚定三年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目标,全面推进灌区“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建设,取得了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显著成效,向灌区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周年大考答卷,必将引领全省大型灌区“六化”建设向纵深持续稳步推进,为新时期四川水利“三年上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体化”管理体制激发活力。改革一年来,都江堰灌区实现了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变化”的突破,在水资源、工程、预算、人事的统一管理下,编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得到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构建了高效体制机制样板。春灌期间首次实现平坝灌区向丘陵灌区不断流输水,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时栽秧,590.5万亩水稻较常年提前7-10天“关秧门”,交出历史最好成绩单;试点创新丘陵灌区春灌用水联合保障新模式,开创了“水等田、田等秧”的新局面,中江县实现“双7”(提前7天关秧门、亩产增收70斤)目标,相当于“向水要地”2.8万亩。7-8月干旱期间,统筹向毗河供水一期灌区应急供水1114万立方米,让川中老旱区及时用上了来自岷江的“抗旱水”、“保产水”。 

“信息化”建设引领智慧灌区风潮。改革以来,都江堰灌区树立“大科技”理念,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原则,大力推进智慧大脑、智慧水网、慧眼工程建设,建成全省水利行业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孪生都江堰(渠首枢纽)”试点被纳入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清单”,推进“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的“慧眼工程”应用研究,实现了无人机自主巡航,率先探索水利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实现了对水利大数据标准化管理、协同共享“0”的突破。

“标准化”管理打造灌区管理样板。都江堰灌区锚定“一流灌区”标准,扎实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着力发挥示范灌区的引领作用。一批提升能力和形象的举措全面实施,建设了统一视觉识别系统,推进站点、闸点风貌的统一打造,实施档案管理一级达标安全生产一级达标建设。一批创新性举措走在了行业前列,在全国大中型灌区中率先推动标准化量测水设施建设,打造了标准化“量水秤”体系;联合省检察院挂牌成立了省级灌区水利保护公益诉讼示范区,为全国首例。

规范化”管理树立现代灌区标杆。都江堰灌区紧盯内部管理薄弱环节,聚焦制度建设、廉政防控、监督管理,持续推动灌区管理的规范化。紧盯灌区管理实际,制定6类161项制度,建立了统一指挥、一体运行、统分结合、系统高效的管理体制。在厅直系统率先建立“1+5+8+N”纪检监督体系(“1”中心纪委,“5”纪检专职部门,“8”是8个处设立纪检监督专员,“N”是纪检员),形成了职能职责明确、组织管理顺畅、工作流程清晰的纪检监督新格局。

“企业化”管理助力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灌区坚持以加强和优化供水服务为主业,深化拓展综合经营,积极发展水利经济,依水兴产、以产补水,全面保障了灌区事业可持续发展。聚焦以投补水,构建“1+10+8”三级架构的综合经营发展体系;聚焦以旅补水,推动都江堰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推动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国家水利遗产,推动都江堰四大堰工技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打造精品文旅项目推动融合发展。聚焦以电补水,推动电站集中运维管理,降本增效。盘活水土资源,实行国有资产立项挂牌出租,推动保值增值。

半军事化管理锻造一流水利铁军“三化”为标准(政治化、标准化、现代化),以“四统”为措施(统一学习、统一着装、统一训练、统一纪律),建立健全了半军事化日常管理、业务工作制度和机制设计了个性化工装,实行了日点评“晨例会”“水利保护空间”“每周一讲”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单位是旗帜、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干部是强将、职工是精兵”的发展格局。

立足当下,都江堰灌区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灌溉面积已超1130万亩,覆盖成都、绵阳、德阳等7市40县(市、区),以占全省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贡献了四川省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四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点,都江堰灌区将在灌区管理一体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两级管理关系,做深做实做透做好都江堰灌区高质量发展工作,赓续水利文明的时代传奇,书写千秋古堰的盛世新篇,以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引领全省大型灌区六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 主办:四川省水利厅承办: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
  •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20号邮编:610017 值班电话:(汛期)028-86934999 (非汛期) 028-86935267
  • 备案/许可证号:蜀ICP备2020037701号-1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