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2025年9月10日,四川彭州湔江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水利文明史上的又一璀璨明珠。这座有着2100余年历史的水利工程,与已经盛名在外的都江堰,在巴蜀大地上绵延出跨越千年的“水脉情缘”,共同书写着中国水利智慧的不朽传奇。
(都江堰)
(湔江堰)
从“李冰治水”到“文翁穿江”:一脉相承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的故事始于秦代。据传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造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因势利导、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成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典范。
百余年后的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效法李冰,承袭都江堰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采用平梁分水等技术方法,开创“湔水九分”的水网脉络,解决了湔江流域春旱夏涝、水量不均的问题。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穿湔江口”的工程不仅拓展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更使得都江堰内江水系与沱江相联,都江堰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堰共同构成了成都平原灌溉体系的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的智慧共鸣:“顺天而治”的工程典范
虽分属岷江、沱江两大水系,都江堰与湔江堰却展现出高度一致的治水智慧——皆以“顺应自然”为核心。
都江堰凭借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巧妙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分流江水、排沙泄洪,实现防洪与灌溉的平衡。湔江堰则根据龙门山冲积扇“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采用“平梁分水”技术,让湔江水分流成九支水网,同时挖掘300余眼自流泉塘,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互济的灌溉系统,将水源不稳定的劣势转化为持续供水的优势。
在工程材料上,两堰都践行“就地取材”。都江堰用竹笼装卵石筑堤,湔江堰同样以当地易得的卵石、竹材修建堰坝,这些传统工艺历经千年仍能发挥作用,成为巴蜀水利文化生生不息的鲜活见证。
灌区互补的“水网拼图”:共护天府沃野
作为成都平原的两大灌溉“支柱”,都江堰与湔江堰互补互生,共同滋养这片沃土。
都江堰灌溉面积达1165万亩,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1县(市、区),支撑着灌区内超30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湔江堰灌区灌溉面积规模16余万亩,精准润泽彭州、广汉、什邡等都江堰核心灌区的边缘地带,填补了龙门山麓与平原过渡区域的灌溉空白。
一广一精、一主一辅,两堰如同两块互补的“水网拼图”,让成都平原从核心区域到边缘地带都拥有稳定的水源保障,共同绘就“天府粮仓”的丰饶盛景,为巴蜀地区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千年传承的当代回响:蜀水文化的“活态延续”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都江堰与湔江堰都孕育出深厚的水文化,成为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交融互渗。
湔江堰畔的文翁祠则承载着民众对先贤的敬仰和感恩。祠中对联“东流不尽汉时水,西望长陪秦守祠”,与都江堰二王庙前纪念李冰的楹联“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秦守祠”遥相呼应,巧妙地将湔江堰与都江堰联系起来,象征着两座水利工程在文化传承上的同源共流。
此外,古蜀王开明治水、刘备与香水井的传说、文翁的故事等在湔江堰流域广为流传,与都江堰所承载的水文化一起共同丰富了巴蜀地区的文化内涵,成为联结巴蜀人民情感的精神纽带。
从都江堰到湔江堰,千百年来,蜀水文明一脉相承。它们不仅是矗立千年的工程丰碑,更延续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它们用奔腾的江水架起跨越千年的对话,持续滋养着所流经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