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巴蜀大地的“水城”新津,五河汇聚,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水城的南边,一山、一堰、一城、三河,就这样自然而然、“其乐融融”地交汇在天地人文之中。其中,修觉山与通济堰如两颗璀璨明珠,它们的“山水情缘”在古诗文中熠熠生辉,更与新津十二景紧密相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堰相依。新津地志办供图)
修觉山矗立在岷江与南河之畔,其山势雄伟,景色迷人,是新津十二景中“修觉诗碑”的所在之处。古渡新津,山环水绕,修觉山虽方圆不足一里,却有四庙一亭错落分布。寺前山岩上,相传有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驻跸时手书“修觉山” 三字的岩刻。唐宋诗人杜甫、陆游、苏辙、范成大,明代散文家钟惺等众多名家在此留下传世佳作。诗圣杜甫曾三游新津,留下“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等名句,这些诗篇被镌刻于《修觉诗碑》,笔力雄劲有格,为修觉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登山观堰。新津地志办供图)
而不远处的千年古堰——通济堰,恰处于这山、城、江河之间,作为川西重要的从古沿用至今的著名水利工程,始建于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灌溉新彭眉平坝52万亩农田。它与修觉山相互依存,构成新津十二景之首的“堰堤春涨”。清嘉庆年间新津县令王梦庚曾作诗描述:“横亘长虹浪作梯,岷江灵脉取如携。笼成岸石千重密,束尽江流万派低。碧草光融春淡荡,桃花涨暖影迷离。西畴灌溉资优渥,可但寻游拟画溪。”每至春日,桃花水发,春水漫过堰堤,气势磅礴,堰堤以上江面却水平如镜,夹岸树绿山青,与修觉山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陆游也曾多次到访此地,他在《过修觉山不果登览》中写下“白塔映朱阁,间见青林间”,在《登纪胜亭》里留下 “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的佳句。他不仅描绘了修觉山的景色,还在视察通济堰岁修工程时,以诗记录下通济堰的壮阔,如“横堤百丈卧霁虹”“西山大竹织万笼”“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他称赞灌区之富庶时说到:其(眉州)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这些诗文生动展现了修觉山的雄伟与通济堰的灵动和功用,也将二者的“山水情缘”刻画得入木三分。
南宋理学家、名臣、蜀学集大成者魏了翁在《壁津楼记》中说得更明白:“蜀饷为粟百五十万石,仰西州者居多。岁恃以稔,惟都江、通济二堰。”其时通济堰灌面已达34万亩。此外,眉州知州晁公溯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等名篇佳句,也共同见证了修觉山下千年古堰的“流金岁月”。
(堰上望山。作者供图。)
真可谓,临堰望山山俊秀,登山观堰堰雄奇。山水相依长相望,千年情缘比金坚。
历经岁月洗礼,修觉山与通济堰的“山水情缘”通过这些古诗文中流传至今,成为新津乃至巴蜀地区珍贵的文化瑰宝,吸引着后人不断探寻其中的魅力。如今,“低调”多年的修觉山公园已焕然一新、“开门迎客”,古老的通济堰也已收获“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殊荣、旧貌换新颜,共同成为新津这座千年文脉浸润又活力四射的山水之城的“新亮点”。
未来,修觉山与通济堰这对“精神伴侣”“人文IP”“景色双珠”将继续相互依偎、守望相助,携手续写激情澎湃的“山水情缘”、共画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新名片。(查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