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统计数据: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
大竹县因竹得名、伴竹而生,地处川渝陕核心腹地,全县幅员面积207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境内有中型水库4座、有水库移民21920人,移民人数在达州各县(区、市)位列第一。近年来,大竹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探索推进“双跃迁三蝶变”移民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水务筑基、产业增收固本、素质提升强技、环境改善宜居”,推动各类要素向移民群体倾斜,全力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移民订单种植苎麻
一、领导机制“双向跃迁”,全力推进贴心服务
(一)安置效能向“一线”跃迁。一是聚焦“关键少数”。建立县级领导挂包的工作机制,制定“乡村水务筑基、产业增收固本、素质提升强技、环境改善宜居”专项工作方案,县级领导每月到挂包乡镇开展调研督导,现场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实现移民安置挂包办理全覆盖。二是聚焦协同联动。构建“县委统筹、乡镇落实、村组联动”三级责任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走访,梳理形成民情民意清单,统筹交由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办理。三是聚焦动态管理。建立“一中心一张网+联户”机制,每季度对移民人口进行动态核减(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移民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乡镇干部每月开展1次综合核查,村(社区)网格员每周排查矛盾隐患。
美丽移民村大竹县乌木镇广子村
(二)服务平台向“新质”跃迁。一是坚持数运融合。创新“数字+AI”核心引擎,以乌木镇广子村数运融合发展为示范样板,推行“一网管村、一码助村、一径兴村”移民发展新模式,构建云资源、云集市、云上游、云共治、云共享、云惠民、云上仓七大云应用平台,让“买全国、卖全国、游全国、住全国”在各移民村高效呈现。二是坚持系统管理。抓实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数字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资金项目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将全县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后期扶持项目及资金使用统一纳入管理。通过财政“一卡通”系统,足额发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资金到账率、准确率均达100%。三是坚持以文彰旅。推广运用乌木镇广子村“三美”未来乡村运营模式,积极融入“轻旅游·微度假”发展理念,将移民村资源整合和亮点业态项目打造相结合,配套完善乡村书屋、乡村影院、乡村舞台、乡村网红等文化设施,定期组织开展村跑、村歌、村赛、村品等文体活动和美食、垂钓、露营等体验活动,大力培育“赶村”经济、庭院经济、康养经济、创意经济等产业生态。
二、引领拓展“三重蝶变”,全力推进暖心行动
(一)移居向“逸居”蝶变。一是选好搬迁新址。坚持“四靠”原则,将地理位置佳、基础条件好的村组作为移民首选地,安置点向场镇、园区、乡村旅游区、产业基地靠近。三峡移民集中安置在城区竹阳街道和东柳街道,18个土地滩水库安置点均选址于场镇附近。累计整合各类水利资金17.74亿元,全面推进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水文化融合迭代升级,让移民在“用水不愁、防灾有底、家园变美”中提升生活品质。二是建好安置房屋。启动美丽移民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统规自建、分散安置”的方式,整合4032万元移民安置资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统一质量监管,建成风格简约、安全舒适的美丽移民村5个、“移民新家”237套。三是做好基础配套。统筹移民后扶资金2.2239亿元,先后硬化乡村道路218.7千米、新(改)建水利设施118处,全县移民群众自来水普及率97%、卫生厕所达标率100%、村组道通路畅率100%、入户道路硬化率98.13%、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率98%。同步完善休闲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厕所、文化长廊等市政配套设施。
(二)移业向“益业”蝶变。一是强化示范带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移民参与”,把后扶产业转型升级与县域“六张名片”融合拓展,推动移民利益联结紧密、示范效应突出的特色产业项目落地,以“产业集群+移民”引领后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水库移民种植苎麻121户、糯稻240户、香椿18户、白茶11户,发展稻虾产业122户,带动人均增收8000余元。二是强化合股联营。采取“党委+公司+合作社+移民”发展模式,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等方式“化零为整”托管经营,以统一供种栽培、采购农资、生产标准、品牌包装和定期技能培训、定单销售“四统两定”方式,为集体经济创收300余万元,以闲置土地、水域入股企业按股分红移民56户187人,人均增收1600元。三是强化靶向造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依托大竹经开区、现代农业园、农超商城、旅游景区、行业商会等载体,支持移民群众领办专合社、家庭农场,发展材料加工、物业经济、电商服务、民宿餐饮等二、三产业,加大贷款贴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扶持力度,新增就地就近就业岗位856个,移民群众开办企业32家,在县城、场镇从事商贸经营46家。
移民订单种植糯稻
(三)移风向“怡风”蝶变。一是抓实“三问”于民。建立“党建+大网格”,以“三问于民”为抓手,畅通双向说事渠道,问群众的需求、问村内发展的计策、问事项办理的满意度,着力解决移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抓实“居家守护”。创新“居家守护”治理模式,推动在线一家亲、一键呼叫、健康监测,为移民群众守护安居。探索推进“乡情小院”载体,发挥共享食堂、红心共享超市和乡创中心功能作用,积极推行“爱心积分”激励机制,激发移民的主体地位和增强主观能动性。三是抓实新风传承。深化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组织开展孝老爱亲、义诊进村、普法入户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定期开展“美丽庭院”“美丽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移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引领培育文明风尚,切切实实把关爱送到移民家中、甜到移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