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76号国务院令,公布《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重大举措。
在2024年“宪法宣传周”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条例》出台的意义和背景,学习了解《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为推动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出努力。
专家解读
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较小,加之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东多西少,整体水资源形势较为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日益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节约用水是推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复杂水问题的一项根本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家解读 | 刘斌:推动节水法治建设 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近年来,我国节水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制度约束性不强,政策强制性不够,管理措施法治依据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节水工作的纵深推进。……出台《条例》,就是要通过最顶层、最刚性的制度建设,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进一步推动国家节水行动落地见效。
——专家解读 | 王建华:为“节水优先”提供法治保障
《条例》立足我国基本水情,针对节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节水制度体系。《条例》第三章节水措施,涉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业企业、公共供水企业、公共机构等法律主体,条文多次使用“法律主体+应当+法律行为”的义务性规范的文义表达,体现了国家要求相关法律主体推行节水措施的决心和以制度刚性拧紧节水“水龙头”的法治之策。
——专家解读 | 杜群:健全节水法规制度 保障国家水安全
《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提升我国城市节水的治理能力、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专家解读 | 张志果:依法加强城市节水管理 提高城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规定要求
《条例》共6章52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规定节水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二是加强用水管理,对主要农作物、重点工业产品和服务业等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对节水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水产品实行水效标识管理。三是完善节水措施,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促进非常规水利用。四是强化保障监督,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节水项目给予补助,鼓励发展节水服务产业,支持开展水权交易。五是严格法律责任,对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等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基,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条例》的实施,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约用水责任义务,健全了促进节约用水的政策制度,夯实了用水统计计量体系,建立了节约用水的激励约束机制,必将为促进全社会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国家水安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